元浦說文 · 文化 ·

胡娜:演藝與旅遊融合共促,秀出北京文化新名片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成立文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成立文化和旅遊部,釋放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信號。同樣也是在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劇場、演藝、遊樂、動漫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遊。演藝與文旅結合,形成自足的文化旅遊目的地,是文化旅遊發展升級的選擇,對演藝本身也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在建設文化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北京作為中國旅遊資源和演藝資源匯聚的高地,在更新觀念,推進兩者的融合發展中應該體現創新引領意識。

一、演藝+旅遊,連接帶動融合與創新

北京具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是世界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城市,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多達200多處,文物古蹟7000多項。從景點、博物館到新興的特色文化街區、文化產業園區,皆是遊客到北京旅遊的重要選擇,同時也是北京打造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資源條件。雖然北京有很豐富的旅遊資源,但是從旅遊目的地建設和文旅發展來看,北京地區依然存在產品同質化、地方文化挖掘不足以及文化體驗不夠豐富等問題。與此同時,在我們的旅遊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今天,無論從旅遊產品打造還是旅遊體驗完善層面,市場都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方面,傳統的旅遊目的地希望延長產品線,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提供更好的文化旅遊體驗,留住更多的遊客,更多的時間,強化旅遊地的文化品牌認知。另一方面,隨著遊客群體特徵和旅遊方式的變化,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也在發生變化,特色旅遊目的地正在興起。旅遊產品被要求賦予更多的文化屬性和更豐富深入的文化體驗。今年3月《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更是引導社會將對旅遊發展的關注從傳統旅遊產品打造轉向不同行業如何與旅遊發展深度融合。通過全面動員(資源)、立足全面創新(產品)、打造可以全面滿足(需求)的旅遊目的地,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而文化旅遊的發展,全域旅遊的實現,一定是全社會參與、全民參與,全行業參與的共同結果。

另一方面,作為文化藝術領域重要組成部分的北京演藝行業,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也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和成果。北京現擁有藝術表演團體821家,演出經紀機構2086個,專業劇場149個,全年演出2.4萬餘場。在演出內容上,兼容並蓄,精品薈萃,中國創造、中國表達與世界演藝精品都在此匯聚。從演藝空間來看,則是傳統劇場與新興劇院交相輝映。其中,既有1954年建造的隸屬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首都劇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國家大劇院,還有天橋演藝區的起步及核心項目天橋藝術中心以及以京味文化聞名的老舍茶館等多種各具特色的劇場。此外,還有分布於城市各處的小劇場及各種特色演藝空間。精品前沿劇目、悠久獨特的文化積澱、經典的劇場設計,特色演藝,都成為文藝愛好者的選擇。更有天橋演藝區和在建的台湖演藝小鎮,其建設發展也為社會所關注。

北京同時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演藝資源,但兩者的融合發展依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以演藝與旅遊結合最直接的旅遊演出來看,近年來北京地區雖然有不同主題、不同規模的旅遊演出,但依然存在一些旅遊演出重形式輕內容、重技巧輕文化等問題。並且,在北京旅遊市場上真正形成品牌,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並不多。這其中有產品打造的問題,也有北京旅遊市場消費特點和環境的問題。這說明旅遊行業的業態創新、體驗創新和認知創新需要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旅遊市場的旅遊演出與傳統演出市場由於投資主體、產品定位、市場受眾以及推廣渠道的差異,往往被置於不同的評價標準中。事實上,演藝與旅遊的融合,機遇不僅是傳統的旅遊演出,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將北京的演藝事業發展與文化旅遊發展的時代需求更加緊密的結合,更加全面地認知演藝與文旅融合的多種可能性與意義,在擴大演藝的社會影響,促進文旅消費升級方面發揮更積極深入的作用。

二、全面發掘演藝活動社會價值實現路徑

旅遊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提升旅遊文化含量,促進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方式。全域旅遊的發展,更是需要我們從生活中挖掘、提煉出特色文化,並在此基礎上拓展特色文化對生活的影響。與此同時,從國內外文化管理的發展實踐來看,表演藝術的發展逐漸呈現出超越藝術本體的多圈層的社會價值與意義,開始形成了以演藝內容為支撐,覆蓋帶動周邊公共文化與文化消費的發展趨勢。這種多層級發展的趨勢在北京從中心城區到城市周邊,已經開始逐漸顯現。演藝開始以多種形態更加深度地融入當代生活。在今年進行的新一輪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評定中,演藝空間建設更是成為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考評標準之一。這種趨勢,正是演藝與旅遊產業全景化發展相匹配的基礎,是演藝作為自足的旅遊目的地建設得以實施的基礎。無論是從演藝本體、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完善來看,北京都愈發重視演藝之於城市發展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下,演藝與旅遊的融合發展,不僅是演藝或旅遊行業發展的需求,更是社會發展的需求,融合發展的體現形式也更加多元。

縱觀當今國內外藝術的發展,藝術傳播的價值與意義早已超出藝術本體。一個有影響力的演出,會匯集四面八方的觀眾。而近年來,無論是從城市發展還是演藝發展的角度,我們都意識到以劇場為代表的建築和空間,應該是一個城市靈魂的外化物和可視符號,代表性劇院應該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不僅是劇院,由劇院群落及相關演藝機構聚集而形成的聚集區,也會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在這一基礎上,我們也開始更深入地反思藝術節舉辦對城市發展的意義,探索藝術節舉辦帶動旅遊發展,實現乘數效應的多種方式。無論是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還是愛丁堡藝術節、阿維尼翁戲劇節,既是精品前沿演出的聚集地,也是文化旅遊的目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代表。北京天橋演藝聚集區、台湖演藝小鎮的建設發展思路皆是如此。除了這種專門劃定的區域,在城市更多的角落,包含演藝的城市文化藝術綜合體及文化產業園區的出現,都可能是廣義文化旅遊的目的地。

不同於傳統旅遊演出對旅遊資源的依附作用,演藝以這種方式形成自足的文化品牌,並帶動相關產業及周邊領域的發展,提升區域的文化附加值,形成以演藝為特色的全景文化生態系統,自己由此也成為旅遊目的地,這是藝術品質和市場結合發展的成果。與此同時,在這樣的背景下,演出及劇院運營的價值與意義,不再是單純的演出服務和保障,而是作為文化地標的構成物,既要考慮如何服務於藝術生產、劇場內的演出,也要考慮如何以劇場輻射周邊,幫助區域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生態建設。由此,新時代背景下,演藝與旅遊在更廣泛層面的融合發展,將對我們藝術傳播的方式方法、文化設施運營與綜合效能發揮以及更深層面文化藝術管理方法和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是演藝本身發展的需求,也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演藝將逐漸成為不同於傳統景區旅遊目的地的自足的文化地標。同時,這反過來又為現階段的演藝與劇院運營提供了新的立場和思路。

三、從認知到實踐,建構北京演藝文旅發展新格局

豐富的演藝和旅遊資源,不斷升級的產品需求和競爭,清晰的政策指引,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應該依據北京城市文化資源基礎和消費特點,構架北京的新時代旅遊演藝新格局,為中國演藝文旅的發展提供北京經驗。

在認知層面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立足北京城市發展規劃,充分挖掘演藝文旅融合新機遇。將產業發展的機遇與城市發展的整體要求結合。立足北京建設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發展定位,探索多方要素與演藝旅遊的融合。充分發掘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文化發展機遇,深入思考演藝文旅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之間的關係,並與城市副中心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時代命題結合,以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有質量的發展。第二,更新認識結構,關注演藝產業的溢出和粘合效應。過去的旅遊演出產品多是針對旅遊者,而現在將會包括更多樣態的交往以及本地的居民。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劇場開始疊加文化休閒、主題旅遊、商業零售等功能。而旅遊演藝也由劇場演出,實景演出到近年來主題公園演出、浸沒式演出的興起,不斷展現新的可能。旅遊產品建設也由景區旅遊向綜合目的地建設發展。由此可見,演藝與文旅融合的目標受眾在擴大,形式更加多元且不斷發展創新。

在實踐推動層面,則要有四個著力點。第一,考慮到北京不同地區之間夜間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的特點,依託文化IP,選擇合適地點,打造不同形態的高品質旅遊演出產品,特別是在新型演藝形態的演出拓展方面可以有更多嘗試。第二,充分利用現有文藝資源進行深度文化品牌打造。利用北京作為文藝資源匯集高地的優勢,梳理並深入挖掘北京的演藝文化資源,增強受眾意識,以更豐富的體驗形式多方位地向社會呈現。對於經典劇目,考慮駐場演出,以豐富作為旅遊目的地的文化認知。同時,強化藝術創作、演出和劇場的品牌運營,並逐漸在三者之間形成集合效應和生態打造意識。第三,創新營銷手段及模式。演藝與文旅的融合,對演藝的運營和推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演藝行業作為文化藝術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社會認知來看,演藝行業本體的營銷依然有較大的突破空間。另一方面,演藝與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票務營銷只是劇目品牌打造的手段之一,還應該積極探索嘗試通過全媒體的方式對演藝相關的各方要素進行推廣營銷,並由原有的各自為戰的傳統演出營銷模式向專業品牌機構的綜合營銷模式的發展。第四,打造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演藝旅遊線路,並強化推廣和市場拓展。鼓勵支持北京的大中型演藝主體積極與旅行社、旅遊公司對接並開展合作,設計主題化的演出線路作為特色旅遊線路,聯接多樣的社會文化資源,在釋放旅遊群體的消費潛力的同時,也為演藝機構運營提供多種市場發展途徑。

事實上,從認知到實踐,政策在引領,行業也在思考、在探索。也許之前關於演藝與文旅融合的社會認知還較為單一模糊,而未來則更加清晰可見。作為打造全國文化中心城市的北京,如何有效且充分地連接北京的演藝資源和旅遊市場,尋求兩者更多共同的價值增長點,為演藝與旅遊的融合提供新思路,將是未來需要我們不斷深入思考的話題。發展以演藝為要素的全域旅遊,演藝不僅是景區IP的延展,更是通過演藝連接吃、住、行、游、購、娛,更有力地推動北京的景區游向目的地游轉換,由觀光游向休閒度假和專業深度游轉化,進而在大眾心目中建立起代表新時代北京城市的文化形象。與此同時,演藝項目與機構也能在版權品牌孵化的基礎上實現旅遊產品供給與演藝要素IP運營協同發展的目標。北京演出行業協會聯合業界文旅、演藝機構打造的「秀北京」文旅演藝推廣平台正是基於此種需求而生。平台將致力於綜合運用多種推介方式,深度挖掘和推廣具有北京特色、北京風格、北京內涵的演藝精品和文化勝地,帶領遊客北京「深度游」,進而引導形成更有影響力的演藝文化旅遊品牌,促文旅的同時更成為北京演藝文化發展新的驅動力。

四、結語

文旅融合既是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也契合當前我國機構改革的要求。在文化產品打造和文化企業發展中,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如何能真正實現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這一發展路徑。而演藝與旅遊的融合,將文化與市場更加有效的連接起來,在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旅遊產品的同時,強化了藝術傳播的有效性和持續性。演藝與旅遊的融合共促,將實現兩者對當代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對北京這樣一個城市來說,無論是從文化資源基礎、文化需求、產業發展,體制改革等各個方面來看,北京地區的演藝與文旅融合共促,更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通過挖掘首都文化資源,探索演藝與旅遊深度融合和創新融合的方式方法,更將成為北京對中國文化建設發展經驗的貢獻。如果說在此之前,北京的演藝已經形成了基於藝術本體的品牌效應,那麼在未來,我們要思考的是,從劇目到場館再到更大的演藝空間,演藝是否能更有效地發揮文化的吸引、輻射和凝聚作用。2018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將主題定為「藝術滋養美好生活」。也正是在今年,北京演出行業協會下屬成立了文化旅遊演藝委員會,推出「秀北京」文旅推介平台,致力於打造中國旅遊演藝新概念。從代表性的國有演藝機構到民營演出團體,都在思考,在實踐。「秀北京」的出現,更是表明行業已經開始對此自覺的思考,創新角度,系統規劃,主動融入,主動參與。也許演藝與旅遊的融合發展,正是時代給我們提供的新的要求與實踐指引。

新時代,新機遇,新要求。這都需要我們創新創造,發揮演藝對旅遊的激活帶動效應,實現演藝的新時代價值,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有品質的文化旅遊產品,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將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生動、更加有文化品位的北京呈現給國內外遊客,讓遊客充分享受藝術的美好,感受北京城市的魅力,北京的居民,也因此而更有獲得感。也許這,就是新時代北京呈現給世界的一張文化新名片。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