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的除夕,也就是豬年的最後一天,中午全家人吃飯前,父親按照以往的習俗,將寫好的祭祖包袱擺在供桌上(有我去世的爺爺奶奶,曾祖父曾祖母,我母親等),主要內容是:悼念,父親,馬秀生,母親馬孫氏之靈位,素供一桌,底下寫上父親的名字,年月日。點上兩柱香,再擺上點心、水果、飯菜,倒上兩盅酒,放上兩雙筷子,基本上就全了。
大約到中午11點以後12點之前,家人該吃飯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將寫好的包袱拿到室外焚化,等我們回來了,大家再一起吃飯。意思是過節了,也得讓祖宗過過節,沾沾喜氣,不能忘了祖宗,要知道我們小輩是怎麼來的,沒有祖宗哪有我們呢?
我打小就看到父親一到重要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陰曆七月十五等,就要進行祭祖活動。小時候,不懂得父親的用意,長大了明白了事理,懂得了祭祖的道理。這正是一副對聯說的那樣:上聯「祖德宗功千載在」,「下聯子承孫繼萬年春」,橫批「慎終追遠」。
儘管焚化紙錢在現在看來是一種陋習,保護環境,淨化空氣,是國人的責任。但我總覺得這種祭祖儀式是必要的,應該傳承下去,只不過將來可以創新形式,否則,一個家族怎能長遠呢?連自己祖宗的名字都叫不上來,談何去繼承他們好的傳統呢?父親每到重大節日進行的祭祖活動,實際上表達了對祖宗的崇敬之情,要發揚祖宗的良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樣才是子孫後代應該做的。
祖宗的遺風對後代影響是巨大的。自己小時候,爺爺就去世了,對爺爺幾乎沒什麼印象,只是後來聽父親講過爺爺的事情。對奶奶的印象比較深刻,奶奶是1975年去逝的,那年自己9歲,剛上小學一年級。奶奶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特別重視上學。本來,自己應該8歲上學,只因為是老小,受父母嬌慣,加之與小我1歲的夥伴玩耍,就晚上了一年學。8歲那年,小學老師到家裡催我上學,可我就是貪伴兒不肯去,奶奶氣得拿著笤帚疙瘩在炕底下追著要打我,奶奶是小腳,我看她費力跑的樣子,覺得十分好笑,其實我知道,奶奶是不忍心打我的,最終家裡人拗不過我,還是晚上了一年學。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真是不懂事,傷了奶奶的心,要是能早上一年學,也許命運比現在要好。但過去的就過去了,哪能假設呢?
祭奠祖先,是感念祖先的恩德,繼承他們的好傳統好家風,讓家族永遠興旺發達,這正是父親每逢重大節日祭祖的初衷吧,我們後輩應該把這個好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