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哥扒歷史 · 文化 ·

《滕王閣序》的背後:14歲小子犯眾怒,寫下千古名篇,今納入課本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千古絕唱似乎讓人親臨滕王閣,使得那廣闊無邊的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美景躍然於眼前。

這篇《滕王閣序》共七小節,從第一節點題開始,通過由近及遠的景物描寫方式進行抒懷言志,最後自我介紹鳴謝結篇。真正做到了「攬漢唐人文成一序,絕江山美景於片言」。

不過讓我們難以想像的是,此千古第一名篇竟是年紀輕輕的王勃在犯眾怒之後,臨場發揮而作的結果。也正是這次揮墨,使得王勃再一次身顯名揚,走上人生巔峰。

不過後人對於王勃創作《滕王閣序》時的年齡大小一直存在著爭議。第一種說法是來自五代時期王定保的《唐摭言·卷五》,其間寫道:「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也就是說,王勃寫下這篇名作才只有14歲。而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唐才子傳》,其間記載了王勃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換句話來說,《滕王閣序》是在其26歲時所作。不過目前史學界以及高中課本中都傾向於第二種。

而本文就將王勃的早年經歷著手,講述王勃創作《滕王閣序》時的故事,從而見證王勃在犯眾怒以後,是如何扭轉局面讓眾人咂舌稱讚的。

公元650年左右,一代才子降臨在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的一個書香門第中。或許是家人的薰陶,亦或許是出於自身的興趣愛好,王勃的文學功底自小便厚於常人。

根據《新唐書·文藝傳》中的記載:「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其失。」

也就是說王勃早在六歲時便能夠舞文弄墨,稍作詞文。九歲時,當王勃得到顏師古注的《漢書》後便撰寫出《指瑕》十卷,並且明確指出了顏師古書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

因此王勃被冠以「王氏三株樹之一」和「神童」的稱號。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勃逐漸踏入文壇,開始了他的文學之路。在這之後,王勃又創作了《上絳州上官司馬書》、《宸游東嶽頌》等一系列作品,旨在求得一職,一展心中仁政抱負,達到濟世為民的目的。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此時年僅16歲的王勃憑藉著他的《乾元殿頌》受到唐高宗李治的高度賞識。因此唐高宗李治在王勃應幽素科試及第以後,便授其為朝散郎(一種文散官名)。從此,王勃開始以一個未成年的身份成為大唐最為年輕的官員。

然而在王勃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官以後的某一天,看到沛王李賢和英王李哲正在鬥雞,王勃為了給沛王李賢助興,寫下了《檄英王雞文》來檄討英王的鬥雞。然而這在唐高宗李治看來,王勃儼然是在挑撥英王與沛王的關係。因此王勃被貶謫出京,其多年來的努力也因此付諸東流。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鬥雞禍之後的幾年後,王勃再次遭到貶謫。事情的起因是他私藏罪犯,之後又把罪犯處死了。關於這件事,《新唐書》與《舊唐書》中都曾或隱或顯地表示其是被同僚所嫉而遭到誣衊的。但是無論如何,王勃已經沒有留在官場的機會,換句話來說,王勃的仕途已經走到了盡頭。

不過王勃雖然沒有了官職在身,但是其文壇才子的佳名仍然遠播在外,這也為其後來受到洪州都督的邀請做好了「鋪墊」。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九日,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閻伯嶼設宴,邀請天下名士為重修不久的滕王閣作序。而王勃這段時間去交趾(今越南)探望父親,剛好路過此地,因此也被邀請入座。

《唐摭言·卷五》中記載道:「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

意思就是說閻伯嶼存在私心,想藉此機會讓他的佳婿吳子章一舉成名,所以事先讓吳子章準備好了一篇序文,讓其在宴會上脫口而出,一鳴驚人。

酒酣之時,都督閻伯嶼提出作序之事,接著令人準備紙和筆墨,詢問各位才子賓客是否可臨場作序,以留佳話。而在座的那些大家名儒或許是真的沒有寫作思路,亦或許是知道閻伯嶼的目的,紛紛推辭不就,稱自己做不到。然而當筆墨捧到王勃面前時,王勃卻毫無顧忌拿起紙筆開始臨場作序。

滿座之人,見勃年幼,卻又面生,心各不美。相視私語道:「此小子是何氏之子?敢無禮如是耶!」此時閻公見王勃受紙,心亦怏怏。遂起身更衣,至一小廳之內。

據史書記載,當眾人看到王勃毫不客氣地接過筆墨時紛紛表示不滿,而都督閻伯嶼更是氣的直接借著更衣的接口離開,同時派人傳報王勃所作。

當第一個人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報給閻伯嶼時,閻公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老生常談之話。接著第二人將「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傳給閻公,閻公則說道:「此故事也。」

緊接著第三人來報,當閻公聽到「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時,便開始仔細品讀,沈吟不言。

接下來有人輪番來報:「雄州霧列,俊彩星馳。」

「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

這時閻公已經從最開始的憤怒轉變為嘖嘖稱奇。

接著又有人來報:「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當這句千古絕唱傳到閻公耳朵里時,閻公已經激動地拍手嘆絕,起身入座感嘆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除了閻公表現如此驚詫以外,宴會上的眾多名儒更是「面如土色,莫不驚伏」。

等到王勃作序完結之後,眾人對其的態度便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最開始的不屑轉變為最終的折服,由此也可以見得王勃的才華橫溢。

在這之後,王勃更是聲名遠播,當唐高宗聞及此事時,也曾發出「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的深深感概。

但是可惜的是,27歲的王勃在探望完父親以後在歸途中若入水中,最後驚悸而死。或許真的是天妒英才,一個如此文學天才就這樣早早隕落。

他的出生就註定著要在文壇上青史留名,雖然其在世只有短短二十七年,但是一生仁政,始終推崇儒家思想,同時有著作等身,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華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死也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損失。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創作不易,請多支持,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斧正。

參考資料:《唐摭言·卷五》、《新唐書》、《舊唐書》、《滕王閣序》、《唐才子傳》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