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時事 · 文化 ·

插畫展專訪|鯨字號:插畫,上海城市生活的多彩「聲波」

上海,一座擁抱機遇、迸發活力的城市,始終以開放、創新、包容的姿態,邁向美好的未來,它的精彩,超乎人們的想像。

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藝術手法記錄上海時代風貌和人文情致,其中,插畫無疑是和這座城市歷史變遷和藝術文化發展關係最緊密的創作形式之一。

IP SHANGHAI聯合知名插畫平台鯨字號於2023年第六屆進博會期間特別推出上海城市主題插畫展,共同呈現海派文化的底蘊和活力,同時也邀請鯨字號主理人張曄,分享個人觀察和經驗,解析插畫藝術與上海城市的關聯,以及插畫傳遞出的城市生活的多彩聲波。

2023年第六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二樓環廊 上海城市主題插畫展

插畫與上海,百年圖像鉤沉與相互成就

根據《國內「插畫」一詞源流辨析》論述,「插畫」一詞的提出最早形成於第二次「西學東漸」,該詞於20世紀初開始頻繁見於中文出版物上,如上海創辦的《競業旬報》第11期上,把報刊里插入的圖像稱為「插畫」,但彼時「插畫」和「插圖」二者仍處於混淆狀態,而更能體現現代插畫特質的載體,如海報,其在中國的發端也始於上海。20世紀初,外國商人為了在華推銷產品而引入這一概念,隨後在國內開始流行,這類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月份牌」,洋商們為了商業競爭而做的廣告宣傳畫,這時圖像不再只是為了解釋文字而服務,而是已經融入繪畫語言,自成一體。

《先施妝品有限公司》廣告畫,1936年,杭稚英設計

《申時電訊社創社十周年紀念特刊》1930年代 錢君陶設計

另外,當時《申報》刊登了大量圖畫廣告,內容也從圖文並茂轉向畫面主體的樣式;上海文化歷史名人劉海粟、豐子愷、程十髮、張樂平、陳逸飛以及魯迅、張愛玲等名家也都曾熱衷插畫的創作和傳播。

1937年6月18日《申報》上正廣和汽水的廣告。

「如今我們能從百年前的書籍報刊,資料文件、老物件里看到上海插畫豐厚的積澱,這些也是當下許多插畫師創作的靈感來源」,張曄表示。

城市的藝術底蘊還產生的重要的影響,首先是廣泛的受眾,張曄說:「在上海,人們很快就能接受並欣賞各式各樣的藝術類型,而插畫已經是落在衣食住行各個角落裡,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染著大眾,所以在上海無須刻意培養插畫觀眾」;其次是創作人才的聚集,上海在人才引進的政策上的扶持,使得大批藝術創作新銳能留在上海,加上本就豐饒的商業市場,插畫師在此有了更多展示和發揮的機會。在她看來,之所以插畫和上海能相互成就,背後更重要的,還是上海本身海納百川,包容並蓄的精神,這份底色孕育了一片開放的土壤,五湖四海的人,多元風格的藝術都在此共聚共生。

鯨字號聯合移動的頭腦博物館 共同舉辦JIA插畫展現場

本土原創插畫,無限能量的未來

自2016年創立鯨字號以來,張曄和她的團隊已在「插畫,不止於平面」的理念上摸索了許久,在構建一個真正屬於插畫的平台上積累下自己的經驗。

鯨字號創始人 張曄

從最初的一個公眾號,到先後開設2家小書店,「鯨字號」一直在不斷嘗試自我突破。她開創性地設計了一個「插畫櫥窗」,展示不同風格的插畫師作品,回顧曾經舉辦的24場展覽,她見證了人們審美的多樣性,無論作品風格多麼迥異,永遠都有自己的知音。

鯨字號「插畫櫥窗」 案例 2022年3月 Lisk Feng 插畫作品展

「這讓我對原創插畫師充滿了信心,也堅定了『鯨字號』平台的意義,我們致力於架起插畫與專業群體、商業品牌、藝術組織等各行各業的橋樑,讓插畫像鯨魚一樣,發出自己的『聲波』」,張曄解釋。

鯨字號 上海蔦屋書店 岑駿插畫展

她見證了一批本土插畫師,從最初只是以「找組織尋共鳴」的期待來到鯨字號,到後來,通過平台連結的資源和機會,在自己藝術造詣和商業合作上取得成功,而後他們又以插畫講師的身份為行業新人分享經驗。這一良性的循環是平台運營的一個秘訣。

她從不言「孵化人才」,而是挖掘知音,與之共同成長。創立至今,「鯨字號」 的線上社群和電子商貿平台用戶已超過30萬人,而在不久的將來,平台也將以全新的姿態和面貌與更多人見面。

鯨字號持續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合作出版Mook《defined》

多年來,「鯨字號」也致力於原創插畫在藝術出版行業的發展,團隊持續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合作出版Mook《defined》等作品,並長期與國內外各大圖書展、童書展等展會合作,將更多新銳作者推向更廣闊的舞台。

隨著上海在全球影響力的擴大,上海已成為國內外重磅賽事和展覽的舉辦地,「插畫界的奧斯卡」之稱的博洛尼亞插畫展、世界插畫大賽WIA 等活動都讓世界看到了以上海為領軍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

鯨字號連續四年成為CCBF上海國際童書展特別合作夥伴,圖為2023年展覽海報

身為國內眾多賽事的媒體評審的張曄,看到了越來越多原創畫師的競爭力,她堅信他們的才華,將會成就中國插畫的無限未來。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