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忠仁(教授)
「立冬」是24節氣之19個節氣,冬天第1個節氣。一般在公曆11月7日——8日,農曆10月,所以又叫「十月節」,此時太陽黃經225度。「立冬」標誌時序進入冬季的「孟冬」時節。「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氣。
一、「立冬」概說
1、「立冬」釋義
先說「立冬」之「立」。漢字「立」有站立、樹立、訂立、開始等多種含義。甲骨文、金文中的「立」字,形象是上面一個大字,即人形;下面一橫,意為一人站在地上;下面一橫象徵地面。 「立冬節氣」之「立」,義為開始、建立。元代吳澄《月令二十四候集解》云:「立,開始也。」
再說「冬」,冬,甲骨文字形為一條繩子兩端各打一個節,表示一個周期的結束,本義是「終」,即終結、終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冬,四時盡也。」《月令二十四候集解》云:「冬,終也。」 冬天,有「玄冬」、「三冬」、「九冬」等別稱。(「玄冬」之「玄」,義為黑而靑,冬天是黑靑之色。)
「立冬」又稱「初冬」、「孟冬」、「上冬」、「天冬」。立冬節氣,標誌秋季結束,冬季開始,寒潮出現,北風增多。所謂「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漢,佚名) 還有這樣的說法:「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 世間萬物進入蟄伏、收藏狀態,以待來春復甦。
關於「立冬」,中國古籍中有多種記載,如: a、東漢鄭玄注、唐代賈公彥疏《周禮註疏》:「十月立冬節,小雪中。」 b、《月令72候集解》「十月節。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c、清代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輯要》云:「霜降後斗指西北維為立冬。」 d、清代的《三禮義宗》云:「十月立冬為節者,冬,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因為節名。」
2、立冬三候
立冬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zhi,野雞; 蜃,shen,蛤蜊。)
「初候水始冰」,立冬時節氣溫下降,水開始結冰。《禮記 . 月令》云:「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 漢代劉安《淮南子》:「水向冬則凝而為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冬:「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
「二候地始凍」。《月令七十二集解》云:「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拆。」立冬時長江流域地面溫度下降到零度以下,黃河流域可下降到零下2——4度,土地表層開始凍結,但往往是是「夜凍日溶」。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說文解字》云:「雉入海化為蜃。」古代傳說野雞在立冬時飛往水中變成大蛤蜊。 古人認為蛤蜊能「吐氣為樓台」,叫海市蜃樓。明代黃道周撰《月令名義》說立冬時節「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3、立冬景象
經過了春的勃發、夏的熱烈、秋的蕭瑟,到了初冬就是寒靜。此時:山,一派冷寂;水,幾度寒霜。
立冬時節,溫度開始下降,北方朔風南吹,大地樹葉飄落,漫山青草枯黃,一片蕭索氣象籠罩大地。《爾雅》雲立冬:「雨雪雰雰」。古語云:立冬「其風慘以烈。」 諺語云:「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立冬時節,降水變成雨、霰、雪、霜。 由於冰霜雨雪的降臨,大地沒了春天的濃艷,沒了夏天的旺盛,沒了秋天斑斕,有的儘是冬天的肅殺。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方干(唐)《冬日》:「凍雲愁暮色,寒日淡斜暉。」 蘇軾《後赤壁賦》云:「是歲十月之望……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崇岳(宋 僧)「十月清霜重,臨風徹骨寒。」趙重道(明 《滿庭芳 . 冬》):「霜瓦凝冰,冰檐懸溜,玄陰四匝垂雲。朔風吹曉,到處雪紛紛。」這些詩、賦、詞句寫的就是立冬時節的景象。
冬天有肅殺、嚴冷、淒寒的一面,也有寧靜、樸素、簡約的一面。 中國古代士大夫、才子佳人往往還能從冬天的冷霜寒風、白雪紅梅中體味出一種別樣的韻味。如宋代詩人紫金霜在《立冬》詩中寫道:「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曹雪芹《紅樓夢》49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寫的就是賈寶玉、邢岫煙在潔白大雪中觀賞尼姑妙玉的櫳翠庵紅梅的情景。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過緯度近50度,南北溫差很大,氣溫表現不同。但總的來說,立冬時,南、北都開始降溫,但還不太冷,往往是晴朗無風,常常還伴之以所謂「小陽春」天氣,「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是也。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云:「初冬和暖,謂之十月小春。」立冬是秋、冬交替時節,常見景象是:紅葉、黃葉還在飄舞,菊花仍在峭然綻放,田間的白菜、蘿蔔、菠菜、芹菜、雪裡蕻也在生長。
也就是說,立冬仍有美景在,有詩為證:謝良輔(唐)《狀江南.孟冬》:「綠絹芭蕉裂,黃金橘柚懸。」皮日休(唐)《初冬偶作寄南陽潤卿》:「白菊為霜翻帶紫,蒼苔因雨卻成紅。」 宋代范浚《初冬郊行》寫得更美:「露花啼晚菊,風葉舞高梧。」
二、立冬農事、風俗與飲食
▲河北省唐山市農民在田間補種冬小麥。
1、立冬農事
立冬時節,地表夏季儲存的熱量還未完全喪失,還不太冷,天氣時寒時暖、時冷時熱、冷暖交替,這對越冬農作物有利,但由於立冬時節降雨減少,出現「旱助寒威」情況,這時莊稼既要防凍又要防旱。所以立冬農事還不少,看看民間諺語: 「立冬天氣冷,翻地不能停。」 「立了冬,把地耕。」 「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前。」 「立冬節到,快把麥澆。」 「季節到立冬,快把樹來種。」 「立冬種豌豆,一升還一斗。」「東北立冬,江南搶種。」……
北方要給冬麥、大棚蔬菜、果園澆水保墒,改善土壤水分。南方要搶種一些莊稼,如晚茬冬麥、移栽油菜。 立冬還要興修水利。《農事歌》云:「台田條田修地堰,挖溝修渠帶打井。」「農田水利大開展,治山治水起開戰。」
2、立冬風俗
古代立冬風俗很多,如:
▲立冬祭天大典
a、天子大祭。
古代立冬之日,天子出北郊,舉行「迎冬」、「賀冬」、「拜冬」大禮。 《禮記月令》載:立冬節氣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冬於北郊。」《淮南子 . 時則訓》云:「天子祈來年於天宗(天尊),大禱祭於公社(社壇)。畢,饗先祖。勞農夫以休息之。」在迎冬大典結束後,天子還要「賞死事,恤孤寡」(撫恤孤寡)、安社稷、賞眾臣、賜棉衣、送炭火、發米糧。
b、民間祭祀。
民間也有一系列祭祀活動,包括祭拜地神和祖先。《詩經》記載,立冬時,人們打掃曬穀場,帶著肥美豬、羊肉和釀造的美酒,雙手捧起牛角觥(gong,酒器),到公堂祭祀祖宗,祝祖先萬壽無疆。
c、「冬藏節」。
「秋收冬藏」。冬藏節是民間傳統中的重要節日,一般在立冬時期舉行。主要內容是收藏糧食後,家家舉行各種儀式報謝天地、山川、神祇(qi,主要是社稷二神。 社即地神;稷即穀神。)
▲紹興立冬之日釀黃酒,祈求福祉。
d、沐浴掃疥。
「掃疥」,用菊花、金銀花、各種香草煎湯洗身子,消除皮膚病菌,以防止得各種疥瘡。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 . 熙朝樂事》載:「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
e、醃酸菜。
立冬家家戶戶醃酸菜。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對東京(開封)立冬時,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家家戶戶醃製酸菜的情景有生動描寫。
f、回娘家。
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送雞鴨、豬羊肉等,以表一片孝心。立冬節氣,少數民族還有很多民俗活動。
g、道教活動。
立冬日,與道教的農曆10月15日的「下元節」往往重合,所以立冬節氣還要加進下元節的一些習俗,如在道觀的道場中誦經、齋戒等。
3、「立冬」飲食
「立冬」又叫「入冬」、「補冬」、「養冬」。諺語云:「入冬日補冬」,「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後嚴寒將至,要進補,增加身體的蛋白質和脂肪,以補充身體的熱量。所以立冬時節的飲食保養顯得很重要。
補冬食譜很多,如:燉羊肉、驢肉、狗肉、薑母鴨、麻油雞、雞鴨合燉、蟲草燉老鴉、杜仲燉鵪鶉、燉豬蹄、……雞鴨湯、豬蹄湯、驢肉湯、狗肉湯、黃芪羊肚湯、鵪鶉天麻湯、海參蝦仁湯,現在比較高級的餐館有所謂「八珍高湯」、「十全大補湯」等,立冬時節,不妨奢侈一下嘗一嘗。
還要多吃其它肉類、乳類、蛋類、豆類、糯米、糍粑、海產品、山藥。 粥類有:人生粥、紅棗糯米粥、高粱粥、二乳粥、黃鱔豬肉羹、嶺南人還要吃荔枝、龍眼、板栗、蘑菇、蓮子蝦仁……
據清人讓廉《京都風俗志》記載,在北方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還有吃倭瓜餃子、蕎面的習俗。「好吃不過餃子」,立冬、冬至都一定要吃餃子,這種習俗在北方尤盛。 在山西、山東、陝西、河北一帶立冬還要吃糕,即軟谷(小黃米)、黍子(大黃米)等磨成黃米麵,包上豆餡、糖,在鍋中炸的叫炸糕、煎的叫煎糕。立冬在南方有各種做法的糯米糕、糯米糍粑,以及一系列「補冬」飲食。
三、立冬詩
1、立冬詩篇
文學史上有很多立冬詩篇,下面賞析6首。
a 、元稹(唐)《詠二十四氣詩 . 立冬十月節》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
蟾將牽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元稹「立冬」詩,寫了立冬前的氣候:即霜降時節已開始寒冷,淥水上已有輕冰。寫了立冬三候的野雞投水,化為蛤蜊。寫了立冬景象:即傍晚皎月(蟾影)將出,雁陣飛殘。寫到了農事和防寒:即莊稼收藏,添制寒衣。……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明白如話。這就是有名的「元白體」的風格。(唐代元稹、白居易的通俗淺近的詩歌風格。)
b、張無盡(宋)《立冬日》:
己亥殘秋報立冬,新新舊舊迭相逢。
定知天上漫漫雪,又下人間疊疊峰。
無意自然成造化,有形爭得出陶鎔。
夜來風聲西北惡,拗折庭前一樹松。
(陶鎔,陶鑄熔煉。)
詩說:今年的殘秋霜降之後,就是立冬節氣,兩節氣疊加,相繼到來。天上漫漫雪花飄落人間,覆蓋了層巒疊嶂。自然界那天然創造的雪花,降落大地山川,宛如陶鑄熔煉世界一樣(打扮世界)。夜來西北風呼嘯而來,折斷了庭前一株青松。 此詩娓娓道來,平實自然又明白如畫,寫出了立冬時節的風雪和銀裝素裹的山川。
c、文珦(宋 僧)《立冬日野外行吟》
行吟不憚遙,風景盡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僧人筆下的立冬,又是另一番景色:秋冬相交,天水澄清;海上的彩虹,漸漸在消失海灣;林中的宿雁,紛紛飛下塘坳。天氣晚了,夜幕降臨,乘月歸去寺院吧!在月色中,輕輕敲響那沉寂的寺院松門。這不就是前人說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嗎?!(唐代賈島《題李凝幽居》)
d、陸文圭(宋、元)《立冬》:
黃花猶帶露,紅葉已隨風。
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舂。
(「邊思」,戍邊將士的鄉思。「寒角」,軍中的吹的畫角。「相」,同向。「晚舂」,傍晚舂穀物的碓舂之聲。「舂」,用杵臼搗穀物皮殼。)
此詩說:立冬時節,斗霜迎寒的黃菊還帶著露水,在那裡搖曳;絢爛慘澹的紅葉紛紛飄落,隨風飛舞。邊疆的將士面對荒寒蒼涼、蕭瑟淒冷的初冬,想起了家鄉,吹起了悲怨哀傷的軍中畫角。而內地農村的村歌俚曲,則和著傍晚碓舂之聲唱響。此詩寫景如畫,韻味悠然。有邊塞況味,又有田園情趣。
e、仇遠(元)《立冬即事二首》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這首小詩寫道:立冬時節,細雨已淒生寒意,但嚴霜還未降臨。庭前的木葉已是半靑半黃,快要凋落了。詩人忽然見到一樹梅花開放,詩人好奇地發問:小春(農曆十月)剛剛來到,什麼地方的梅花已經綻放?詩人對開放的早梅發問,別有意趣。
F、王稚登(明)《立冬》: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詩人筆下:秋風勁吹,庭柯蕭瑟,黃葉丹楓,客里走過。一點禪燈,孤寂清冷,半輪殘月,淒涼慘澹。詩人感到:今宵的寒冷,比昨夜更甚。此詩的點睛之筆是一點禪燈,半輪明月。這正是佛門禪家欣賞的空寂、幽靜、清淨、孤獨、淒冷的禪境。
2、立冬詩句
立冬的詩句很多,錄10句供人們欣賞:
紫金霜(宋)《立冬》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沈說(宋)《次韻古愚立冬日觀菊》:
閒繞籬頭看菊花,深黃淺紫自窠窠。
周南(宋)《十月十日立冬》:
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風。
朱翌 (宋)《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正似花重九,休論月孟冬。
葛紹體(宋)《煙雨館立冬前一日》:
已過重陽種菊花,流連秋色帶霜花。
陸游《今年立冬後菊方盛開小飲》:
一醉又驅黃犢出,冬晴正要飽耕犁。
張煌言(明)《舟行立冬》:
江聲浮碧落,海氣混玄黃。
(玄黃,即天玄地黃的天地之色。)
陶安(明)《立冬》
乍寒冬氣應,此日電雷收。
潘希曾(明)《立冬日有懷京師諸友》:
東皇消息到江梅,鼓吹郊迎曉色開。
郭之奇(明)《念八立冬作秋懷詩三首》:
離離碧澗松,鬱郁幽岩草。
文末,引錄一首「九九歌」。立冬標誌冬天到來,而「九九歌」恰恰概括了冬天6個節氣的景象,歷來傳盛不衰,引錄供人們賞讀。 「九九歌」產生於南北朝時期,北宋開始流行。中國南北的「九九歌」有多種,流行最普遍的是北京地區的「九九歌」。歌曰: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