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 · 文化 ·

插畫師PK筆下的上海眾生:作品貼著時代,留下一點痕跡

上海很大,網紅景觀越來越多,插畫師PK筆下的人物卻都置身於日常的、不起眼的場景,那些大體量的地標建築和打卡點並未入畫。「我更喜歡以小見大,從一個人、一戶家庭的身上找到一些感興趣的東西」,他說。

PK通過插畫紀錄上海城市生活,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和共鳴。他的作品以人為核心,用簡單而柔和的線條、色彩描繪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包括廚房裡製作蛋餃的家人,弄堂里行走、攀談的老人,地鐵上閒談或沉默的中年人與年輕人。畫面中日常狀態下的上海人,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看起來親切而又珍貴。

正在長壽路166號昔步SPACE舉辦的「形色上海」PK個人插畫展,從插畫師自2015年起創作的五六百幅作品中選出了24幅展示,屬於長期項目「Every Person In Shanghai」系列的一部分。

PK本名彭凱,在上海出生長大,自小喜愛繪畫,看了賀友直、張樂平等畫家的作品,就拿起筆來描摹人物。他高中階段就讀於華山美術職業學校,大學學習平面設計,畢業後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資深設計師。從設計師的身份轉向插畫師,還是因為喜歡畫畫。

PK的繪畫工具主要是iPad,創作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比如說在咖啡館裡工作或者上網,看到有一些場景非常喜歡,就直接用iPad速寫畫下來,比較即興;還有一種是我會拍照,它(場景)就是一個瞬間,沒法那麼快畫下來,就先去捕捉一瞬間的狀態,然後回到家進行二次創作。」

作品並非絕對寫實,但紀錄的傾向與風格很明顯。一幅老太推著自行車經過順昌路的作品,畫面中的標語塗成醒目的紅色,情與景都呼應城市生活中的常見景象。另一幅畫了在復興公園長椅上休憩的人,畫面元素在實景之外添加了這座法式公園的經典元素。

「我的畫其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有一些時效性,雖然不會像新聞那麼直接和快速,但是有它的時效性。」特定的人物、場景和時間背景,賦予作品地道的上海味道。PK喜歡在作品中呈現這種狀態,「喜歡結合大趨勢,但是不要過於緊密,因為我的作品並不是新聞類插畫,但是我還是會希望貼著這個時代來走」。在展覽現場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他如此解讀自己的創作取向。

介紹展覽作品時,PK不時提醒觀者要看人物的表情等細節。「我覺得我的作品裡面有觀點,如果仔細去看這些畫,你會發現我為什麼要這麼畫,在我的畫裡他為什麼會這樣笑,或者這個人為什麼是眯著眼睛,我會藏很多小細節在裡面。」作品基本完成後,PK會添加一些小彩蛋,讓畫面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

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PK說,自己對家鄉的感情和表達方式是逐漸清晰起來的。小時候,他和大多數人一樣不會對上海有特別強烈的地域概念,等年齡慢慢上去,才會看到城市的獨特性,「你意識到你看到它了」。

「這是一個很主觀的我個人看到的上海,可能有些人是不認同的,沒關係,我認為的形形色色的上海是我眼睛裡面的形色上海。」PK說,自己也不想去體現一個多麼宏大的城市精神面貌的概念,沒有想過。

Every Person In Shanghai系列,靈感來自紐約藝術家積遜·珀蘭(Jason·Polan)的Every Person In New York。重拾畫筆,為創作尋找方向的PK逛書店時偶然看到了積遜·珀蘭的一部插畫作品集,這位藝術家畫下在紐約街頭遇到的各色人物,賣熱狗的,玩滑板的,買票的,吃東西的。因病早逝前,積遜·珀蘭一共畫了5萬多位紐約人。

「Every Person In New York是要畫下在紐約的每一個人,從他的角度描繪這個城市裡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都是以人為主題。我作為一個在上海長大的上海人,是不是也可以畫一些上海人的風景,畫一些與時代變遷有關的一些題材?」從身邊的人開始,形形色色的上海人逐漸走進PK的創作視野。他不喜歡邊走路邊看手機,喜歡觀察人,「在地鐵上也不太看手機,就看人,會去觀察、思考人和城市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PK小時候住在上海老城區,當年的生活也成為創作的一抹底色。「沒住過石庫門老虎窗房子的人,就不知道真正的72家房客是什麼樣子的。」當年的生活場景印象如此深刻,他回憶起來仍是活靈活現細節豐富:「石庫門(房子)走進去,黑洞洞的樓梯,沒有燈,但你都可以閉著眼爬上很陡的樓梯。有些人真的是健步如飛,可以端著一碗湯上上下下。煤球爐在一樓天井裡面,儘管上了年紀,還可以端著燒好的飯滾燙的湯,不用扶手,啪啪啪爬上樓,回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吃東西。」

插畫的呈現方式並不複雜,但卻是一種包容度很高的藝術形式,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回味與思考,與接納新生活方式的現實共融,並不違和。談起老城區的變遷,PK留戀傳統上海的同時,對老房子惡劣的居住條件也並不諱言。

今年,PK作品中的上海味道以及對城市生活的思考,得到了更多人認可。被問到上海人的典型氣質時,他曾說了三點:包容、文明、距離感。他選擇描繪的人物、場景以及精心設置的細節中,不露聲色地呈現出這些氣質特徵。不同人物對城市獨特氣質的詮釋,讓這些作品有了足夠的趣味和生命力。

PK告訴第一財經,「Every Person in Shanghai」這個系列沒有任何商業元素,不是受委託的商業作品,都是純粹的藝術創作。「當然,會有一些品牌看到我的作品,喜歡我的繪畫風格,喜歡這種人物的狀態,或者是希望融入一些本地特色,就來找我合作。」今年進入上海的藍瓶咖啡,就找到PK創作了一系列人物插畫。

這次展覽之後,PK希望做一些新嘗試。「比如說做一幅長卷,就像傳統中國繪畫的長捲軸畫,類似於《清明上河圖》,把同時發生在一個平面的城市的場景(畫下來)。」他準備拿出更多時間去做調查、收集素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長期的目標,同時會繼續畫速寫,探索新的風格」。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