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1月7日是「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從此,冬季開始啦。
立冬,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立冬,代表著冬季的來臨,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開始走進冬的舞台,萬物收藏,規避寒冷。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思是一候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於水,所以是水與冰的結合;二候立冬之後5日,地始凍,冰壯曰凍,地冬為凝結;三候是立冬後10日,雉入大水為蜃,與「雀入大水為蛤」相對應,蜃是大蛤。古人認為「海市蜃樓」便是蜃吐氣而成。
我國地域遼闊,因此,「立冬」後氣候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一是寒暖交替變化大,冷空氣活動開始頻繁出現,每次冷空氣到來,都會出現一次明顯的降溫、大風或雨雪天氣,而後又轉晴,並逐漸轉暖回升,形成了「三日寒、四日暖」寒暖交替的天氣變化;二是南北緯度溫差大;三是南北氣候特徵差異大。
古代,皇帝對過立冬也是很重視的。立冬這天,皇帝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有「賀冬」和「祭冬」的習俗。據說漢朝時是備好佳釀酒肴,拜謁君師耆老。宋朝時則是更換新衣,慶賀往來,禮節之盛,一如新年。還有的朝代是天子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立冬,在秋雨的沖刷下,雲層堆積的有些厚實,不再讓晨曦的陽光輕易穿透。微風輕輕漫步過的空氣里摻雜著些許淡淡的泥土味,人們想要不讓自己不去不在意氣息里是否有渾濁,想像著那其實是青草的香味,然後深深地把這天然的芳香味道吸進肺腑里。
然而,立冬是一番什麼景象呢?草枯葉黃、水瘦山寒、衰草連天、萬物肅殺;朝與冷相伴,夜與寒相依,這一切的情景交融。冬天來了,一個空空的季節,一個萬木凋零的季節,似乎在人們眼裡心裡都是一片寂靜的,而我,卻看到了冬天別有一番生機。
這冬天,告別春的嬌媚、夏的激情、秋的風韻,帶著深沉的生命哲理如期而至。
這冬天,說來就來也,仿佛一位穿著素裝的美麗天使,優雅恬靜,聖潔莊嚴而又親切新鮮。
這冬天,濃縮了一春一夏的歡樂與熱情,沉澱了秋日的回憶,用我們對大自然殷切期待凝結而成的六角形詩帆,送來晶瑩剔透的春日希望。
這冬天,是萬物冬眠的時刻,也是希望的開始,是對萬物的一種考驗,冬藏孕育著春天萬物生發。沒有冬天的冰天雪地,哪會有春天的生機勃勃。
這冬天,雖是一個冷峻的季節,但會給予我們更多的思索,更多的積澱,更多的冷靜,會讓我們積蓄力量,變得更堅強,更充滿鬥志。
立冬時節的清晨,遠遠望去,潔白的霜給田野籠上了一層層美麗的面紗。有時會升騰起一縷縷輕煙般的霧氣,那隱約可見的村莊、田野、山峰,仿佛在緩緩移動,呈現出奇幻的姿態。不久,太陽出來了,淡淡的、融融的,柔弱卻有力量,它驅散了霧障霜凝的朦朧,讓初冬充滿著歡樂與溫馨。
立冬時節的夕陽,似乎陡然從地平線上斷裂了,無聲無息地消失,隱隱約約看見西邊的山口上,只殘留著一條血紅,晚霞漸漸地隱去,大地一片寂靜。
冬天的美麗還表現在是內斂含蓄的。冬天的曠野,有一種肅穆之美。天地遼闊,四下望去,仿佛一幅幅疏朗清淡的水墨畫,充滿了簡潔素淡之感。遠山連綿,早已不見青蔥的色彩。山上厚厚的植被在休養生息,袒露出山的本來面目。還有路旁那些傲立於寒風中的樹,也像迎戰寒冬的鬥士一樣,多了幾分威武。
立冬了,寒意在逐漸加重,人們除了需要添加禦寒衣物外,正是藏心養生、修身養性的好時節。堅持體育鍛鍊,不僅能使人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功能,還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正如俗話所言:「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在我們這裡,還有立冬這天吃餃子的習俗。同時立冬後要多吃些具有暖性的肉食,以增加熱量。
當秋天的最後一片樹葉翩然落下,當冬天的第一道冷空氣浩浩蕩蕩的襲來,就說明冬天來了。因此,可以這樣說:立冬是季節的一個片斷,它撥響了甜蜜而又溫情的弦。讓我們在立冬時節收藏心情,卯足幹勁。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