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綻娛樂 · 娛樂 ·

紀錄片《山·水·道》立足百姓視角,講述西山永定河前世今生

六集紀錄片《山·水·道——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考》正在愛奇藝播出。全片圍繞西山、永定河和北京道路的歷史文化掌故展開敘事,從歷史文化傳承、非遺民俗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城市發展規劃等方面,表現北京作為城市的成長發展歷史,尤其對近幾十年來這個地區的發展變化和人們的不懈奮鬥進行了展現,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串連起一個個動人的文化細節。

作為北京「三個文化帶」之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具有考古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豐富的文化遺存。據《山·水·道——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考》導演李秋生介紹,該片從2017年底正式開機,歷經三年時間挖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化歷史細節,遍訪海淀、豐臺、石景山、門頭溝、房山、昌平、大興等區,深入採訪的村級行政區超過30個,聯繫採訪的企業、機關、博物館、景區等組織近50家,深入訪談的專家個人超過100人。

紀錄片從山、水、道三個視角入手,從精神層面解析三個元素符號背後蘊含的文化隱喻對北京文化在精神層面的影響。自古以來,大西山的資源滋養著北京城。李秋生導演眼中的大西山有著沉默、堅強的特質。漢代大儒董仲舒在著名的《山川頌》中說:「山則,嵬巍,久不崩,似夫仁人志士。」在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裡,有一個無名烈士紀念廣場,它是為了紀念隱蔽戰線的英雄而建立的,吳石等隱蔽戰線的英雄用他們的鮮血詮釋著山的性格。「人們崇拜山,是因為它在物質上哺育了我們,又以自己高尚的品行、堅強的性格塑造了我們的精神。」

片中展現了生產木炭的門頭溝區炭廠村,因採煤而成為採空區的門頭溝區板橋村,因漢白玉而聞名天下的房山區大石窩鎮……在李秋生導演看來,西山的木材、木炭、石材和煤炭等資源成就了當年皇城的輝煌,但也使得大西山未老先衰,正因為索取得太多,所以必須要回饋、反哺。在沉默的大西山之中,有許許多多的人像山一樣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行走西山堅守近二十年的自發植樹人,城市裡鬧中求靜守望森林的堅毅看山人,飽經風霜默默書寫的民間非遺傳承人,年輕寡言的新京張鐵路設計師……《山·水·道——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考》從實體層面探索北京城形成發展與山脈,水系,道路三者的聯繫,並串聯起一系列人物故事,讓觀眾看到了一批普通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在採訪過程中,給李秋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門頭溝的杜興田老人。老人從小是孤兒,政府養育了他。退休後,老人感念國家的養育之恩,就憑著微薄的退休金和如復一日的勤勞,以一己之力在永定河邊的荒灘上自發植樹,十幾年的時間種了上萬棵樹。李秋生第一次去採訪就被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感動到了,「老人非常樸實,他對我講,自己的一切都是政府給的,自己做不了什麼,就是想通過植樹回報社會。」

在這部紀錄片中,李秋生擔任了製片人、導演、總撰稿,以及配音。說到拍攝紀錄片最讓人著迷的地方,李秋生表示就是不斷發現的過程,每天都在用心去感受生活、認識世界,「我們採訪的就是一個個普通人,不用解說詞烘托,就把他做的事情說出來,自然就能打動人。」而記錄這些「西山永定河人」今天的經歷,將成為明天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歷史中的一部分。

《山·水·道——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考》是「一城三帶」主題紀錄片的第一季,該系列紀錄片第二季《長城文化帶考》已經投入拍攝,預計將於今年年內製作完成。李秋生導演將延續平民視角的創作風格,立足當下百姓生活,將長城的故事娓娓道來。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