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因為讀書在外地,我很少在老家久待,每次放假回去都不免陷入恍惚。這種間隔若久的歸鄉就像科幻小說里不斷休眠後再甦醒,一個個片段之間所發生的事情是被快進跳過的,難以銜接上各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尤其對於我的家鄉長沙,中國目前最網紅、新消費形態走在前端的城市之一。城市中的一切都在無比高效的社交網絡推送中吞吐著新鮮的能量,不變的好像只有那份熱烈火辣,還有被雨水沖刷到牆皮脫落的老舊社區里,廚房排風扇孜孜不倦噴發出的辣椒炒肉的油煙。
辣椒炒肉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家常菜。前尖肉和五花肉,利刀切薄片,搭配比肉還多的青辣椒。起鍋炒肉,煸出豬肉的香味後,盛出待用,接著借鍋底餘下豬油的光,煸炒辣椒,直到變軟呈現微微虎皮狀,再將兩者混合,簡單拌炒,趁著鑊氣未散,裝盤上桌。堆在飯尖兒上的菱形辣椒,依稀可見透薄肥脂的肉片,為米飯勾勒出一圈金邊。幾乎所有吃過辣椒炒肉的人,都為它香、辣、咸、鮮的味道上癮,放鬆對碳水的警惕,變成不折不扣的的「乾飯人」。
汪令哲根據田野調查,製作的「辣椒炒肉博物館」海報。汪令哲是一位建築師兼設計師,曾工作、生活在國內外多座城市,試圖通過食物,探尋人和城市間的相互作用。© 汪令哲
從家庭廚房中傳出的菜餚,總是千家千味。2019 年,我發起了一項「辣椒炒肉博物館」的參與性學術項目,旨在探討國內城市高速變化之下,地域認同感與非物質內容之間隱秘的聯繫,與潛移默化的相互作用。在做辣椒炒肉的田野調查時,我搜集了 26 個長沙家庭版辣椒炒肉食譜,做法都不盡相同。比如有人喜歡豆豉的干香,所以油熱時先爆上一把佐料,有的則會混合不同品種的辣椒以增加香氣。有意思的是,這種細微的差別,與受訪者的工作、家庭、習慣息息相關,生活影響了口味,再通過烹飪表現出來。曾經,我在倫敦的一家川湘館中吃到加入薑片的辣椒炒肉,也是在長沙不曾見過的做法,詢問主廚才得知,他的目的是為與別家辣椒炒肉拉開差異,讓店裡的出品,擁有比擬炒雞的鮮味。
家常菜帶有草根性,落在辣椒炒肉上,表現出的特點為選材和做法的包容。沒有人強制規定辣椒的品種,螺絲椒是首選,但也可用其他辣椒。辣椒的挑選需要下些功夫,得皮薄肉厚,捏起來軟軟的,這樣的辣椒汁水多,既能炒出香味也不至於太辣。肉的選擇上,長沙本地多使用寧鄉花豬,脂肪厚肉味濃,還有不少餐廳會選擇價格更高的黑豬肉,不過豐儉由人,便宜的碎肉、油渣也能自成一派。唯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成菜的味道,一定要辣中有肉、肉中有辣,缺少哪一味都是不合格的。
螺絲椒與杭椒的對比示意圖。© 汪令哲
不像許多傳統名菜,追溯辣椒炒肉的起源,是一件困難的事,它的出現是自然而然的,辣椒傳入湖南後,面對新的食材,有哪個擁有美食雷達的廚師,或者貪嘴的人,不想試試用它搭配最常食用的豬肉呢。但辣椒炒肉的廣泛流行,初見端倪則要等到 1949 年後。
早年間,湘菜由官府菜主導,更注重形式,在味覺上照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因而少用香辛料,多為酥爛濃厚的口感,與現在大眾認知中的湘菜大相逕庭。1920 年代,就職於長沙奇珍閣酒樓的江金聲,曾記錄下民國時期著名美食家譚延闓家的一份宴席菜單:
四冷碟:雲威火腿、油酥銀杏、軟酥鯽魚、口蘑素絲;
四熱碟:溏心鮑脯、番茄蝦仁、金錢雞餅、雞油冬菇;
八大菜:組庵魚翅、羔湯鹿筋、麻仁鴿蛋、鴨淋粉松、清蒸鯽魚、組庵豆腐、冰糖山藥、雞片芥蘭湯 ;
席面菜:叉燒乳豬(雙麻餅、荷葉夾隨上);
四隨菜:辣椒金鉤肉丁、燒菜心、醋溜紅菜苔、蝦仁蒸蛋;
席中上一道「鴛鴦酥盒」點心;
席尾上水果四色。
祖庵豆腐。祖庵菜被譽為湘菜瑰寶,創始人是民國名人、美食家譚延闓及其家廚曹藎臣,承襲明清精緻的飲食風氣設計而成。200 多道家菜,味道鮮香、味濃、軟爛,是湘菜官府菜的代表。
與現今流行的湘菜不同,辣口菜餚在這份菜單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菜式反而更形似魯菜和淮揚菜。
1949 年後,隨著舊體系的消亡,官府菜推崇的精緻昂貴、清淡適口慢慢退出流行舞台。工業化的加速,交通的便利,使得出門務工的人越來越多,適應普通人的廉價市井飲食逐漸成為主流,諸如鹽幫菜等市井飲食的話語權慢慢加重。而且,社會階級的重新洗牌也下放了地方菜系的階級。過去,上層人士認為辣味不符合傳統,但民眾截然相反,被辣椒帶來的刺激所吸引。除此之外,辣椒還能掩蓋食材不好的氣味,讓品質低、不新鮮的食材,也能被烹煮得味美。
1990 年代開始,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和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也推動了辣椒炒肉等湘菜進軍全國。城市中的地方飲食文化不論根基如何堅固,都不得不去本地化,尤其對大眾餐飲而言。當地方性飲食動搖,空出的部分,被便利、快速且包容的飲食填補。辣椒炒肉這一構成簡單,味道辨識度極高,且食材簡單的菜式,自然能被廣泛接受,並得到認可,隨著湖南人的流動而四處開枝散葉,成為湖南味道的代表。
費大廚的辣椒炒肉,首創不離火的上菜方式,將菜品放置在炒鍋中架在爐子上一起上桌,不僅保持了菜品的溫度,還讓辣椒炒肉處於持續烹飪狀態,吃起來更入味。© 北京吃貨小分隊
從菜品類型上劃分,辣椒炒肉可被歸為湘式小炒,講求成菜熱、快、干、香,食材和調味粗暴高效的滲透。因為口味重,吃著過癮,易實現製作標準化,湘式小炒類的湖南市井菜成為近兩年發展最快的餐飲品類之一。以北京為例,擅長市井菜的湘菜館瀟湘閣,被很多人戲稱為「美食荒漠」中的綠洲;湘彬萱、新新湘菜館等開業超 10 年的湘菜老店,任憑餐飲市場風雲變幻,依舊餐位緊俏、食客如雲。2022 年,長沙「小炒肉大王」費大廚,北上入京,首店落在朝陽大悅城,靠秘制炒肉醬油,將辣椒炒肉的熱度拉至新高,幾乎餐餐都需要等位,最誇張時等位時長達 4 小時。而且,幾乎全國的費大廚,都存在排隊現象。連湖南人也沒想到,辣椒炒肉能成為跟茶顏悅色一樣的網紅。
如今,除了費大廚之外,各路周大廚等名稱冠以姓氏的辣椒炒肉專門店也伴隨著爭議,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被別人說網紅也好,被詬病炒作也罷,對於湖南人來說,都不重要,只要能做出好吃的辣椒炒肉,喚起他們的長沙記憶。
參考資料:
《中國食辣史》,曹雨
《湖南著名官府菜祖庵菜面臨失傳》,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