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特寫旅行 · 歷史 ·

央視新聞聯播推介!寧鄉黃材水庫這次火了

5月4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推介寧鄉黃材水庫美景。

黃材水庫的起源地是一條河,河流兩邊都是高山,蓄水量大。而且此處人煙稀少,耕地面積少,因此水庫的垻址就選在了這裡。

庫工地,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從四面八方湧進古鎮黃材,在主垻周圍安營紮寨,蔚

經過查勘、複測、報請上級部門同意後,1958年4月,黃材水庫工程指揮部正式掛牌成立。一切準備就緒後,1958年5月5日,黃材水庫工程指揮部吹響了開工的號角。從寧鄉、益陽、望城調集的3.5萬人奔赴黃材水庫工地,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從四面八方湧進古鎮黃材,在主垻周圍安營紮寨,蔚為壯觀。

「百日大旱昔曾有,大旱豐收昔所無。鑿井攔江千遞水,穿岩越嶺百重渠。群知六畜豬為首,從此高山谷有餘。聞到故鄉河改道,乘舟歸去看蔬魚」。1960年,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謝覺哉與中宣部副部長徐特立來到寧鄉,當他們看到寧鄉人民熱火朝天修建黃材水庫的場面時,謝老深受鼓舞,當場創作了這首詩。

工程指揮部吹響了開工的號角。從寧鄉、益陽、望城調集的35萬人奔赴黃材水

到1965年5月,這一時間長度跨越7年,動用十多萬民工的宏偉水利工程,終於順利竣工。建成後的黃材水庫不僅灌溉寧鄉、益陽、望城3縣23個鄉鎮342個自然村共42萬多畝農田,還成為了一個融灌溉、防洪、航運、發電等於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直至今日,黃材水庫還在一如既往地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建成,為抵禦自然災害和促進灌區經濟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那些曾經的建設者們付出的汗水與鮮血,也將永遠載入寧鄉的史冊。

水庫工程指揮部正式掛牌成立。一切準備就緒後,1958年5月5日,黃材水庫

充足的灌溉水源為灌區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灌區糧食畝產量從原來的三四百斤提高到了上千斤, 1987年寧鄉更是一躍成為了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寧鄉、望城、益陽三地農民終於擺脫了旱災的威脅。

有數據顯示,黃材水庫多年來平均來水量為1.92億立方米,黃材水庫保障農業灌溉的同時,也承擔著人口用水、工業用水的重任。

經過查勘、複測、報請上級部門同意後,1958年4月,黃材

黃材水庫作為寧鄉一個不可或缺的水源工程,它具有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經濟效益大,現在黃材水庫所承擔的灌溉功能有35.9萬畝,基本達到了寧鄉灌溉面積的一半。二是供水作用大,它解決了寧鄉城區三分之二的人口用水問題。

少,耕地面積少,因此水庫的垻址就選在了這裡。

黃材水庫的水滋養莊稼的同時,也浸潤了農民的心田。有了水庫做保障,等於保住了寧鄉農業的命脈,撐起了農業大縣的藍天。不過,黃材水庫的功能可不只有灌溉一項,它在防洪、發電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材水庫的起源地是一條河,河流兩邊都是高山,蓄水量大。而且此處人煙稀

黃材水庫運行幾十年來,為寧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與黃材水庫同時開工建設的還有水庫發電站,1965年5月1日,發電站第一台機組正式發電,這是省內第一座進口發電機組,發電當年就創造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5月4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推介寧鄉黃材水庫美景。

時至今日,黃材水庫及配套設施的完善還在繼續進行中。站在黃材水庫的主垻上眺望,遠處群山靜立,偶有鳥兒驚波掠影,鑲嵌在寧鄉西部屋脊的水庫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向人們展示著它的風姿。

從1958到2022年64年風雨滄桑黃材水庫早已成了寧鄉人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它將永遠矗立在時間的長河裡連同那些血汗、那些甘甜一起載入史冊。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