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楚國的國君熊繹屈辱地站在周王朝會盟聚餐的宮殿門外,聽著諸侯們觥籌交錯的歡聲笑語,心如刀割,這是楚國在建國後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周天子居然讓楚國的君王在諸侯會盟時,充當了「店小二」的角色,與鮮卑之君一起在宮殿門外看守祭祀用的火堆。
唉,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雖然,楚人一直都認為自己來自中原,有著「正統」的血脈,但在周天子與中原諸國的國君眼中,楚國只是「野蠻人」的代名詞。
一個「蠻夷」,有誰會放在眼裡!但是,正如文史達人王偉先生所言,「如果說當年楚人幫助周文王攻打商朝,最後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分封而失落,這一次的被漠視和被嘲笑,可以說給楚人敲響了警鐘」。
嚴酷的事實告訴楚人,尊重是爭不來的,只能靠實力才能贏得!縱然有千般無奈、萬般不滿,但此時的熊繹仍非常清楚的知道「有為才有位,有位才有味」的道理。他一方面繼續殷勤地向周朝進著貢,另一方面埋頭開疆拓土,擴充實力。同時,還逆來順受的在周天子舉行朝會時繼續盡責地充當火正。然而,直到熬的熊繹去世,也沒有能得到周天子的封賞。於是,楚人一怒之下不再給周王朝進貢了。
這一下,楚人算是捅了馬蜂窩,暴跳如雷的周昭王便親率大軍南下,攻打楚國。然而,強大的周朝大軍卻遭遇到了楚軍的游擊戰,楚軍「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用「持久戰」對付著力圖一戰定乾坤的周朝軍隊。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場力量懸殊的戰爭,居然打了整整八年,直到周昭王在楚人精心設計的「膠船事件」里葬身滔滔漢江里才結束。打贏了這一仗的楚人,仍然不得不繼續屈辱地向南遷徙著。
當歷史蜿蜒地遇到雄才大略的熊渠時,楚國再一次鋒芒畢露!某一天,熊渠屹立于丹陽城頭之上,對著他的子民大聲疾呼道:
「我本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
熊渠封王了!
不過,熊渠不是給自己「封王」,而是如周天子一樣,給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封:
老大熊康封為句亶王;
老二熊摯紅封為鄂王;
老三熊執疵封為越章王。
此時,熊渠雖然沒有自封什麼「王」,但兒子都是「王」了,自己是不是就是可以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了。這在當時,可謂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其實,熊渠分封三個兒子為王,是有著深層次原因的。在楚國初創時,楚人在周王朝中爵位最低,非常不受周天子待見,當年在周天子大宴各國諸侯時,楚國國君熊繹只能守在宮殿門口管理火種。
這種奇恥大辱,一直深深地埋在楚人心底。通過多年的鯨吞蠶食,逐漸強大起來的楚國讓熊渠有了稱王的底氣,於是便冒天下之大不諱,用給三個兒子封王來挑戰周天子的權威,做了天下諸侯想做而不敢做的僭越行為。各國諸侯特別是實力強大的誰不想稱王,但是大家都知道槍打出頭鳥的道理,誰也不會為了一個虛名,去得罪周天子而丟掉祖宗傳下的江山。
後人常常用熊渠的稱王,來說楚人「不服周」的由來。我覺得,雖有這方面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熊渠的一種試探,是要看看周天子顧不顧得過來?能不能容忍楚人蔑視權威、不聽招呼。
不過,十分詭異的是,周朝居然對熊渠的稱王沒有什麼反應,這難道是默認了嗎?
熊渠用稱王的這一招試探到了周天子的態度,心裡逐漸有了底,便加大了武裝割據、呑並周邊小國的步伐,很快就將楊粵等小國劃入了楚國的版圖。楚國在西周諸侯中第一個稱王,嚴重地打擊了周室憑藉禮儀宗法統治天下的制度。從此,天下進入大爭之世。
楚國疆域擴大了,實力更大了,野心就更強了,就開始挑戰為周朝守護銅綠山的隨國。於是,楚武王親自帶兵出征,此戰雖未能滅了隨國,倒也讓隨國國君嚇得夠嗆,只好聽話的代楚王去向周天子討封了。其實,這看似狂妄的舉動仍然是熊渠對周天子態度的試探。
後來,在周厲王和周宣王時期,朝廷以改革促發展,以變法圖國強。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錢的周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強軍隊建設。
面對強大的周朝軍隊,楚王熊渠審時度勢地「認慫」了,取消了三個兒子的王號,制定了避其鋒芒、韜光養晦的策略,開始對自己僭越行為有所收斂。雖然收回了封王,但在楚人的內心深處,已經不再視自己為周天子的臣子了。
因為,熊渠不想讓楚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國家,成為周王室練手的炮灰。前面周昭王親率大軍伐楚雖然失敗了,但是也讓楚軍元氣大傷,周昭王淹死在漢水之畔的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後來齊桓公率領天下諸侯組成的「八國聯軍」攻伐楚國的理由之一。此時,周王室有著短暫的強大,熊渠自然要避其鋒芒,韜光養晦了。
公元前741年,熊通以宮廷謀殺的方式上位,成了楚國的君主,便自己跑到洛陽去找周天子討封。誰知,竟又遭到了拒絕。熊通大怒,不但開始自稱「楚武王」,還一舉滅掉了權國,成立了楚國的第一個縣,任命「縣尹」進行管理,史稱「春秋第一縣」。
就這樣,楚國邁開了「中央集權制」的第一步。不過,有學者認為「權縣在歷史上曇花一現」「「真正有創新意義的是《左傳》中記載的楚國』實縣中、息』。」
從此,楚國每滅掉一國,就將該國公族轉至楚國後方加以監管,並在該國原位設立縣制。由於息國改為息縣後,其縣名和治所2000多年來一直沒有變化,成為中國縣政制度史上的「活化石」。
只是,讓楚人萬萬沒有想到是,若干年以後秦軍一把沖天大火毀了楚國國都紀南城以後,也在江陵設立了縣制,真可謂是一報還一報了。
據統計,自楚文王推行在被滅的諸侯國上建立縣政制度以來,有史可查的縣就多達20多個,從而結束了分封制下一盤散沙的狀態。
很快,這種「中央集權制」,就讓楚國嘗到了甜頭,楚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將整個版圖拓展到大半個南中國。
只是,令人非常遺憾的是,楚國的縣政制度只是在掠奪拓展的區域裡施行,在原有已經分封的疆域裡卻遭遇了利益集團的頑強阻擊而不了了之。而專家們普遍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在爭霸戰中笑到最後,就是因為秦國普遍推行郡縣制的結果。
這,也許就是楚國最大的悲哀!當然,這也是後話了。當時,縣制的推行助推了楚王的稱王,不斷增強著國家的實力。
楚人意氣風發地篳路藍縷、上下齊心,用創新精神推動著楚國從「土不過同」的子爵小國,發展成為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境橫千里」的泱泱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