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是周朝的諸侯,周成王分封楚的始祖熊繹在荊南建楚國,爵位「子爵」。也許楚人先天就具有不安分、膽大包天的基因吧,楚國沒過幾代就敢造周王室的反。
1.周昭王時期,幾個彪悍的楚民,竟然把周昭王沉船餵了魚。
2.第六代君王熊渠更是不得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給三個兒子直接封了王,雖後來迫於周厲王的暴虐被迫取消,可熊渠稱王稱霸的心態已經顯現。
3.無獨有偶,周武王更是率真,你周天子卡著子爵的爵位不給升,乾脆我就稱王,和你平起平坐,看你怎麼辦。
4.楚莊王膽子更不是一般的肥,竟然問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的重量,取周天子而代之的野心暴露無疑。
那麼,楚人膽子為什麼這麼肥,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楚國始封地丹陽
周武王伐紂成功,建立周朝,定都鎬京。那時,周朝的價值觀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每個人也都是周天子的子民。
在那時,「王」屬於周天子的專有尊號,其他人膽敢稱王就是僭越,就是大逆不道!
既然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王的,那麼,如何管理這些土地,如何保障這些土地不受外族侵占呢?周王室的方法論是「分封制」。
周王室把土地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給天子諸侯,如宋是公爵;齊、魯、衛是侯爵;鄭是伯爵等。
周成王決定把楚蠻之地,即荊西南之地(今湖北秭歸縣),分封給楚族首領熊繹,爵位子爵,在那裡就地建立楚國。
楚國第一代君主熊繹剛被分封的時候還算乖巧,經常跋山涉水,遠道而來朝見周成王,並獻上朝貢的土特產。
不過,熊繹對周王室的依順是暫時的權宜之計。
熊繹統治後期,就把都城從今天的秭歸縣東遷到今天的枝江市。楚人遷來後,由於經濟發展的先進,自然成了那裡土著蠻族的首領,周圍的蠻族都歸順楚國,楚國很快發展壯大起來了。
周王室封熊繹到荊南端建立楚國,本意是把楚國作為周朝南方的屏障:先利用熊繹使楚族順服,再利用楚族制服南方的蠻族。
不料,楚國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征服周圍的蠻夷力量,到了周朝第4代王周昭王的時候,楚國開始反叛周朝了。
周昭王攻楚失敗
周朝經過成康之治後,進入第4代王周昭王統治時期。周昭王打算繼續光大成康之治的偉大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第一次南征荊楚,行動計劃認真周密,經由今湖北境內的唐、厲、曾、夔,王室軍隊在諸侯軍的配合下,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為此特地鑄器銘功。
公元前977年,周昭王率領大臣祭公等,以戍衛宗周(鎬京)的西六師再次討伐荊楚。在此期間,昭王進軍十分順利,沒有碰到大規模的抵抗。然而,當部隊回師漢水時,周軍卻受了荊楚部隊的強烈抵抗。
當地老百姓痛恨周人的騷擾,氣都牙痒痒,於是暗中使壞,給周昭王一艘用膠粘合的大船,結果船行至核心解體,周昭王溺死,周天子核心武力"六師"也全軍覆沒。
周昭王南征失敗,周王室顏面掃地,根據《史記》記載,周昭王南方淹死在江水中的消息封鎖,沒有向諸侯通報。
"昭王南征而不復",對周王朝而言是個沉重的打擊,成了周王室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室抗衡的標誌。
從此,周再也不敢跑到漢水南面來惹事生非,周對南方,由進攻重點,變成了防禦重點了。
熊渠封三個兒子為王
熊渠是楚國的第6代君王,有三個兒子。
當時,在位的周天子是周夷王,這時周王室力量薄弱,王室權威不大。諸侯們見周王室這個「家長」好欺負,有的不來朝貢;有的在「家長」眼皮子底下互相攻打,這在之前,是絕對不允許的。
這時,熊渠經營的江漢一帶成果顯著,得到江漢人民的擁護。於是他大放厥詞:「我們是蠻夷人,不用中原的名稱諡號。」於是分別任命大兒子、二兒子、小兒子分別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史記》
到了周厲王的統治的時候,他的價值觀更是出格,不僅認為天下土地是「孤」的,土地上的所有附屬物魚蝦鳥獸也都是「孤」的。更為出格的是,誰敢私下議論,全都死啦死啦的,人們只能「道路以目」。
熊渠有點怕了,害怕周厲王率領諸侯來討伐,就乖乖地把兒子們的王號廢除了。熊渠膽大妄為,讓孩子們在周天子眼皮子底下過了一把王癮,雖然周王室承認他的爵位只有子爵。
楚武王
到了熊通時期,楚國已經是南方的大國了,這時候,稱王的條件更加成熟。
地域上的大國和政治上的小國,熊通感覺自己本是巨人,周王室卻非讓你當侏儒,這,成了熊通的心病。
他讓人向周天子轉達他的述求:「我手頭有一支不怎麼起眼的軍隊(謙虛),也想參與中原各國的政治,請周王室給我們一個尊貴的稱號。」
可是周王室一口否定,堅決不同意楚國北進中原。
楚武王熊通生氣地說:「周成王啟用我先公熊繹,賜予子爵位的戶口和封地,命他居住在楚地;如今,蠻夷都歸化我了,可周王室不尊我楚國的大國地位,那我自己稱王就怪不得我了!」
於是,熊通自立為楚武王。
楚莊王問鼎有多重
楚莊王時期,楚國出現了富國強兵的新局面。
楚莊王覺得覺得楚國實力雄厚,屈身於徒有其表的周王室腋下心有不甘,就屯兵於周的邊疆,揚言要和周分治天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令大軍在洛邑近郊舉行一次盛大的閱兵式。一時間,洛邑周圍旌旗蔽日,槍矛如林,鼓聲號聲震天動地。
這一來,可把周定王嚇壞了,他摸不清楚莊王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立即派一個叫王孫滿的大夫到郊外「慰問」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了一會兒後,楚莊王問王孫滿:「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從夏傳到商,又從商傳到周,成為世界上的寶貝,現在放在洛陽。這鼎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重?」
聽話聽音,王孫滿對楚莊王此番閱兵用意也已明白大半了。
王孫滿回答說:「統治天下在於道德,不在於鼎。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雖然小,也是重的;反之,鼎雖然大,也是輕的。今天周朝的德行雖然衰減了,可天命還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能問的。」
楚莊王幡然醒悟,知道自己暫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就帶兵回國了。
但是,楚國北上爭霸的行為並未終止。
幾個碎片化的故事,勾勒出楚人彪悍、奮發的性格,到了戰國中期,楚滅越,統一了長江流域,成了戰國七雄中最大的國家。後來也使得諸侯們,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朝秦暮楚。即使楚國被滅亡後,楚人也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最強音。
這,就是楚人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