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歷史雜燴 · 歷史 ·

李白大半生在遊山玩水、縱情詩酒,他不工作,靠什麼維持開銷呢?

扁舟散發,仗劍天涯,是古今中外多少人的夢想?然而絕大多數人因為生計所迫,只能為油鹽醬醋、養家餬口而放棄曾經的夢想。

在歷史上李白不僅是中外聞名的「詩仙」,也是一個頂級富豪,從其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就可看出,其在生前真的「不差錢」!

據統計,李白一生遊覽了10餘個省市,200多城鎮,近百個名山大川,有人會問李白沒有正經職業,半生都在瀟灑旅遊,他靠什麼來維持呢?

這個問題對於李白來說,絕對是侮辱!君不見,李白《將進酒》中:「千金散盡還復來」和「五花馬,千金裘」嗎?他一生視金錢為糞土,資助朋友都不下百萬錢,他會在乎出遊費用那幾個小錢嗎?

要問他的資本從哪來?很簡單,有以下幾個:

1、家世顯赫,他從小錦衣玉食。

2、一生幾次婚姻,娶得女子不是宰相之家,就是豪富之家。

3、皇帝就是「李粉」,賞賜的財富車載斗量。

4、舉世聞名,朋友遍及天下,他走到哪裡,朋友招待到那裡,根本不用他花錢。

試問,了解了李白的生平,誰還會覺得李白差錢嗎?

出身名門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青蓮鄉。從其詩作《贈張相鎬二首》: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富年頗惆悵……」

這首詩很隱晦地表達了:李白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大漢「飛將軍」李廣。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相傳是李建成後裔,不知真假),而他的另一詩篇《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的內容也可以佐證:

「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

沮渠蒙遜就是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國君,涼武昭王李暠是西涼開國國君,他自稱西漢飛將軍李廣十六世孫。而西涼則是在北涼的基礎上分裂出去的。

到了李白父親李客這一代,李氏家族在巴西郡的這一支脈成為蜀地的大富商,而他父親在官府中擔任任城尉。

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究竟如何選擇?李白的一生就在這種矛盾中度過,在朝堂上碰的頭破血流之後,他選擇了寄情山水。

豪門之妻

1、原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

《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

許圉師曾做過唐初的戶部尚書,官至宰相,家境豪富,權勢滔天。李白因為文采出眾、才華橫溢被許圉師看中,便把他邀請到家中做客,二人見面相見甚歡,許圉師就招李白做了孫女婿,從此李白在湖北安陸過了10幾年安定而富足的生活。

古代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那一般指的是長子或獨子。從李白的詩句「兄九江兮弟三峽,悲羽化之難齊。」來看,他的同胞兄弟最少也有兩個,父母在家有人照料,這也是李白可以遠離父母,前去湖北安家落戶的原因。

公元738年,許氏病世,李白離開了許家,開始了「遠遊之路」。

2、妾室劉氏、某氏

公元739年,李白很快與一個姓劉的女人在一起了。但沒過多久,因二人感情不和,李白憤而出走。

公元743年,李白辭官,隨身帶著皇帝賞賜的巨額財寶,從長安出發和朋友杜甫、高適一路遊歷了一年有餘。

與二人分別後,李白醉心道教,獨自前往泰山求取道籙,在路過結識了一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結為夫婦。

在此期間,李白在此安家置業(田產、房舍),他雲遊在外結交朋友,妻子在家養育孩子、打理產業。可惜不到5年,第三任妻子也不幸亡故了。

2、繼室宰相宗楚客的孫女

公元750年,在梁園的一次宴會中李白喝得酩酊大醉,詩興大起,便揮筆在園牆上寫下了千古名篇《梁園吟》,寫完拂衣而去。

他走後不久,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路過此地,恰巧看見了這首詩,便花費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就留下了「千金買壁」的佳話。

後來二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李白很喜歡最後一個妻子。安史之亂後,李白參加永王璘奪位之戰失敗而下獄,被發配到夜郎時,宗氏耗費家資多次施救,李白感念宗氏的情誼,曾作詩《自代內贈》表達對她的思念。(一次遠離便是永別)

由上可知,李白一生很少為生計和遊資操心,年輕時靠的是自己家族的資助,成年後,就是靠聯姻女方家的資產,也可讓其一生無憂無慮的瀟灑生活了。

皇帝賞賜

公元742年,玉真公主極力推薦李白的才華,引起了唐玄宗的好奇,在看了李白的詩賦後,對其十分仰慕。從此,李白成了皇帝身邊的近臣。

李白長伴唐玄宗參加各種宴會、遊獵,每次必作詩來歌頌大唐盛世、皇帝功績云云,因此,越來越受到唐玄宗的寵信,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嫉恨之心。

公元743年,李白成了翰林學士。他有成為宰輔之志,可是唐玄宗只把他當御用文人,因此李白對這樣的生活日漸厭倦,每天縱情詩酒。

一次,李白醉中奉詔起草詔書,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深恨之,便經常在唐玄宗面前打小報告,唐玄宗漸漸開始疏遠李白。

後來,唐玄宗看李白也並不滿意現在的工作,就賞賜給他大量的金銀珠寶讓他逍遙自在去了。

李白的朋友遍天下

李白的才情世人皆知,再加上其豪爽的性格,使得他的朋友遍及天下。史書中經常見到的就有孟浩然、王昌齡、汪倫、李陽冰、杜甫、賀知章、高適等。

這些算是摯友,當然他還有很多的酒肉朋友,想借他出名的有,想騙他錢財的也有,總之,李白遊歷到哪裡,朋友就到那裡。

每到一地,官員、富商、才子、佳人,無不以邀請到李白赴宴為榮。大家爭著搶著招待李白食宿,陪同李白遊玩,並為其買單,大多數時候根本不用李白花錢。

李白靠自己的知名度,就可以「騙吃騙喝」了,哪還用為遊資發愁呢?

李白到了晚年較為落魄,國家動盪,戰亂不斷,大多數人在為自己的未來擔憂,也就不太關心和推崇這位「詩仙」朋友了。再加上「永王璘事件」,李白惡了皇帝,不少人避之不及。

公元761年,年過六旬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因生活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公元762年,李白「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舊唐書》)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