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湖北就有「不服周」的說法,就是老子天不怕地不怕。這是怎麼來的呢?
話說,周朝時期,講究禮制,南方的楚國,出身低微,地位邊緣,只是子爵(上面還有王、公、侯、伯四級),各大出身高貴的諸侯都看不起楚人,認為南方這個兄弟沒文化,是個蠻夷。
於是,好事往往輪不著楚國,但有什麼笑話,主角往往安排到楚人頭上,比如,楚人隱形、楚人兩妻、「楚人不識鳳 重價求山雞」等等……「自相矛盾」里的主角是楚人,「刻舟求劍」里的主角也是楚人,「買櫝還珠」里的主角還是楚人……
有意思的是,楚人不僅不惱,反而接下了這些嘲笑。熊渠,雖然爵位是「楚子」,乾脆來個破天荒的僭越顛倒,把自己三個兒子都封了王,句亶王、鄂王、越章王,把玩笑開到天上去。
當然,這需要硬實力支持。《古本竹書紀年》說,周昭王一生三次伐楚,第一次,找不到人,撤了;第二次在漢水遭遇大風,喪六師;第三次,幾乎全軍覆沒,連周昭王也溺水身亡。
楚武王三十五年,楚討伐隨國,隨國國君說「我無罪。」楚武王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意思就是說:現在啊,中原諸侯互相背叛,互相傷害,你們都亂成這個糟糕模樣了,聽我的,「我蠻夷也!」
楚莊王也有一個一鳴驚人,然後問鼎中原的故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這就是「不服周」的由來。2016年,湖北在石家河遺址發掘出一個楚武王時期的玉器——鬼臉座雙頭鷹。這對立的造型、毫不介意的神態,拽拽的,有點「你周王是王,我楚王也是王」的意思。
藝術來源於生活,想來和楚武王的重口味是接近的。
戰國時期,楚國是抗衡秦國的大國,後來敗了,留下話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與「不服周」精神一脈相承。所以,各地義軍起事,高舉的是楚懷王旗號,比如陳勝吳廣國號就是「張楚」,也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
再後來,各路人馬把在山裡幫人放羊的楚王室後代熊心同學找出來,立為楚懷王、義帝,以天下共主的名義,號召諸侯。然後是楚霸王項羽與楚人劉邦逐鹿中原,終於亡了秦。
楚人「不服周」,終於締造了漢朝。湖北是楚國的一部分,後來,雖然楚風漸失,這句話傳下來了,成了一句口頭禪。武漢話口氣很沖,冒著火,習慣在句子裡加上「老子」二字,於是,「不服周」的湖北民間升級版就是「老子就是不服周」。最後這個周,有一點拉長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