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 歷史 ·

周天子分封的漢陽諸姬,為何擋不住楚國的擴張?有2個重要原因

周武王滅商,實際上是一場斬首行動,此後,周朝用了很長時間和手段來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中分封制是最重要的手段,周朝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宗室族人,一類是異姓功臣。

分封的作用就是把宗室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國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履行進貢財物的義務,要派兵隨從周天子對外征戰,同時對周朝統治核心進行拱衛,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鞏固統治。

周朝初年,分封了71個諸侯國,比如齊國,封在今山東;晉國,封在今山西;燕國,封在今北京,而在南方,周天子分封了十餘個姬姓諸侯國,位置在漢水以北,大巴山及大別山一帶,這些諸侯國有:

漢陽諸姬

申國(今河南南陽北)、鄧國(今河南南陽鄧州)、曾國(隨國,今湖北隨州市)、長子國(長國,今湖北武漢黃陂區)、蔡國(今河南上蔡縣)、唐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息國(今河南息縣西南)、道國(今河南確山縣北)、沈國(今河南上蔡、平輿、沈丘一帶)、貳國(今湖北廣水)、蓼國(今河南信陽固始縣)、軫國(今湖北應城西)、應國(今河南寶豐以東、魯山東南及平頂山、葉縣、郟縣、襄城一帶)、州國(今湖北洪湖東北)、絞國(今湖北丹江口市習家店)、房國(今河南遂平)、鄖國(今湖北安陸)等等。

由於這些諸侯國都被封在漢水以北,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所以這些諸侯國被合稱為「漢陽諸姬」,意思是分封在漢水以北的姬姓諸侯國,這是周朝向南擴張勢力的橋頭堡,也是周朝南方領土的屏障。

除此之外,漢陽諸姬還是周朝的一條戰略通道,周朝的銅礦大多是從銅綠山開採然後運輸到西安與洛陽的,銅綠山在今湖北大冶,銅在當時是戰略資源,漢陽諸姬所在的位置也是保證銅礦正常供應的戰略通道。

運輸銅的戰略通道

漢陽諸姬最早防的是東南的淮夷和南方的荊楚、虎方、揚越等部落及諸侯,周昭王時期,曾經3次率軍南征,走的就是漢陽諸姬這一條路線,並聯合了漢陽諸姬中的曾國、鄧國、鄂國(今河南南陽北,後遷到今湖北鄂州市東)一起南征。

前兩次南征,周昭王都取得了勝利,在第三次南征之時,周昭王命喪漢水,周六師也全軍覆沒,原因不明。

周昭王南征打的並非是楚國,而是南方的蠻族,後來管仲與齊恆公聯合諸侯大軍討伐楚國時,曾責備楚國周昭王南征時喪命,但楚國使者說周昭王是死在漢水流域,讓管仲到漢水邊去打聽一下,這倒不是楚國推卸責任,因為周昭王打的是江漢平原的蠻族,那個時候楚國還在丹陽一帶。

周昭王南征死在了漢水

楚部落首領鬻熊在商末周初時,率領族人投靠了周文王,鬻熊擔任周文王的火師,周成王時期,分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諸侯,爵位是子爵,封地在丹陽(今湖北丹江口),封地只有五十里,是很小的一個諸侯國,跟現在一個村子差不多。

到春秋晚期,楚國就已經發展成為占地五千里的南方大國,僅280年餘年的時間,根據統計,楚國先後滅亡了40多個諸侯國,其疆域也擴大了100倍,楚國是如何做到的?為什麼漢陽諸姬無法阻止楚國的擴張?

一、楚人有篳路藍縷的精神,從來就不服周

《左傳 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左傳》上記載了一段楚靈王與右尹子革的對話。

楚靈王說:從前我們的先王熊繹和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一起侍奉周康王,齊、晉、魯、衛四國都分賜了寶器,唯獨我國沒有。現在我派人到成周,請求把鼎作為賞賜,周天子會給我嗎?

楚國始封君熊繹

子革說:會給君王啊!從前我們先王熊繹住在荊山偏僻處,乘坐柴車、穿著破衣以開闢叢生的雜草,跋山涉水以事奉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棗木箭作為進貢。齊國,是天子的舅父。晉國和魯國、衛國,是天子的同胞兄弟。楚國因此沒有得到賞賜,而他們卻有,現在是周朝和四國順服侍奉君王了。將會都聽從您的命令,難道還愛惜鼎?

楚靈王已經是戰國時期了,此時的楚國已經強大起來了,疆域五千里,萬乘之國,但是仍然對於周天子耿耿於懷,楚國認為自己的實力早就跟齊國、晉國一樣強大了,但周天子賞賜寶器給齊國、晉國、魯國、衛國,唯獨沒有楚國,為此,楚靈王還想專門派人去找周天子要。

然後子革就進到了楚王先祖熊繹當年侍奉周天子時是多麼艱辛,坐柴車、穿破衣來開闢雜草,然後跋山涉水以事奉天子,這是創業的艱辛,說明楚王內心憋著一股勁,想要發奮圖強,這也就是篳路藍縷的精神。

《國語 晉語》: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茆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

楚人長時間被周人當成了蠻夷

這種精神來自當初被小看,被蔑視,周天子召集諸侯到岐陽開大會時,楚國是荊蠻,在大會上做擺放茅草、設置祭祀山川時所立的木製標誌,與鮮卑人一起守著火把,甚至連諸侯會盟的正式會議也不能參與,當時的楚國是被周天子當成荊蠻的,也就是當成了南方的野蠻人。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眾所周知,華夏與蠻夷的分別是:禮儀與服裝。華夏是一群有禮儀,穿著華麗衣服的人,而蠻夷則是沒有禮儀,穿著破爛的人,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這些姬姓諸侯國或者異姓大國被視為華夏,而像楚國這樣地處偏僻的弱小諸侯國則被視為蠻夷。

這是周天子給楚人的恥辱,楚人的祖先是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後裔,正宗的炎黃子孫,只因為居住在荊楚之地,實力弱小而被稱為楚蠻,這讓歷代楚王耿耿於懷,到了戰國時期都記得這事,歷任楚王以此為動力,發誓要變得強大起來,這是楚王奮鬥的原動力。

楚人有篳路藍縷的精神

《史記 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楚國第六任君主熊渠曾經說過:我位於蠻夷之地,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諡號一樣。於是熊渠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長子熊康作句(gōu)亶(dàn)王,二兒子熊紅作鄂王,小兒子熊執疵做越章王,都在長江沿岸楚蠻地區。

熊渠之前的楚王還生活在丹陽一帶,到熊渠為王時,其勢力已經擴充到江漢流域,此時的楚國已經滅亡了庸國(今湖北竹山縣)、揚越國(在今湖北中部的江漢平原)、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熊渠的二兒子被封為鄂王,就是因為楚國滅亡了鄂國。

楚國滅亡鄂國很可能是為了爭奪大冶銅綠山,這裡出產銅礦,銅能製造兵器及各種器具,是戰略物資,也是各個勢力爭奪的資源,有了銅之後,楚國很快強大起來,其勢力從丹陽一直發展到整個江漢流域及長江流域。

楚人積極進取

二、漢陽諸姬毫無進取之心

《左傳 桓公六年》:漢東之國,隨為大。

漢陽諸姬十餘諸侯國中,以曾國(曾國就是隨國)最為強大,曾國國君曾侯乙的陵墓中出土了一套超巨大的編鐘,是國內出土最大、功能最完整的編鐘,代表了戰國時期編鐘製品的最高水平。

曾侯乙編鐘由長短不同的兩面木架垂直相交組成,長的一面木架長7.48米,高2.65米,短的一面編鐘長3.55米,高2.73米,編鐘共計65件,分為三層八組,總重量達到5噸,可以說是當時的超級音樂工具。

編鐘是用來做什麼的?演奏音樂的,編鐘出土後,還曾在北京演奏過大型交響曲,這可不是擺設,而是實打實的音樂工具,音樂也是禮樂的一部分,曾侯乙把如此寶貴的編鐘帶進了陵墓,說明他生前是極端喜歡音樂的。

漢陽諸姬中實力最強的隨國是搞音樂的

除此之外,曾侯犺墓、曾侯寶墓及夫人羋加墓、曾侯與墓、曾侯絴伯等大量的曾國國君墓地都出土了編鐘及音樂樂器,這說明曾國國君就是個音樂世家,否則如何解釋這種現象,當時的官職、爵位、職業都是世襲的。

也就是說漢陽諸姬中實力最強的曾國是個音樂世家,這搞音樂的諸侯如何能夠擋住篳路藍縷的楚國呢?

周昭王南征導致周六軍全軍覆沒後,周朝實力急劇下降,無力約束楚國,楚國開始擴張,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伐隨,隨國國君說:我沒有罪過。楚武王希望參與中原的政事,於是讓隨國國君代為上報周天子,給楚國一個名號,但被周天子拒絕。

楚武王說道:我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師,可惜去世得早。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賜予他子男爵位的田地,讓他住在楚地,現在蠻夷部族都順服,可是周王仍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稱尊號了!

楚國不斷擴張

隨後,楚武王開始稱王,和隨國人訂立盟約後撤軍,幾年以後,楚武王認為隨國國君背叛了他,於是率軍攻打隨國,但在半路上病死,楚武王的兒子熊貲即位,是為武文王,楚國開始遷都到郢。

公元前688年,楚國攻打申國時經過鄧國,鄧人認為此刻很容易抓到楚王,鄧國國君沒有同意,4年後,楚國攻打蔡國,俘虜了蔡哀侯後回國,不久又釋放了他,此時的楚國已經很強盛了,漢陽諸姬都不是楚國的對手,要麼依附於楚國,要麼被楚國吞併,公元前678年,楚國滅亡鄧國。

漢陽諸姬無力對抗楚國,一方面是這些諸侯國實力比較弱,另一方面這些諸侯國與天子同姓,沒有進取之心,漢陽諸姬中實力最強的隨國是個音樂世家,戰鬥意志不強,息國和蔡國是僅次於隨國的諸侯國,但這兩個諸侯國本身也是自殺殘殺。

楚國、漢陽諸姬、周天子控制區

公元前684年,息國國君息侯因為蔡哀侯對自己的夫人息媯非禮,請求楚國假裝討伐息國,吸引蔡國來救援,然後再聯手楚國一起打擊蔡國而羞辱蔡侯,楚文王同意後,打敗蔡國並俘虜了蔡侯,蔡侯在楚王面且稱讚息侯夫人息媯的美貌,楚文王因此而發兵滅亡息國,娶了息媯為妾,幾年以後,楚國又滅亡了蔡國。

漢陽諸姬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從而被楚國各個擊破,而其他漢陽諸姬實力更弱,被楚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