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財經 · 歷史 ·

影片|王弘治:當張良遇上劉邦

上一期影片,談到了蕭何與劉邦的君臣關係。本期影片,我們繼續邀請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弘治來講講「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

王弘治講《史記》(08:01)
張良是歷史上真正被稱為智多星般的一個軍師。統帥身邊要有一個智囊,張良就是典型。《留侯世家》當中有兩條線索講張良,這兩個線索互相交織在一起,或隱或現,一明一暗,非常有意思。

我們講更加符合歷史進程的這一條人物傳記,是主線。張良家族原來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大官,所以張良是世家之後。韓國滅亡以後,他一直想為故國報仇,就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的車隊,刺殺秦始皇。他的膽子非常大。這次刺殺大概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或者說歷史上最牛的一次「恐怖主義」活動。在博浪沙,(張良)讓大力士掄著一把大鐵錘去砸秦始皇的座車,結果不幸砸錯——秦始皇的安保措施做得也很好。然後,張良就隱姓埋名躲起來了。躲的地方在哪呢?東海郡,項羽、劉邦出沒的地方,但當時這些人還沒有成名。在這個過程當中,(張良)就跟項羽的叔父項伯結下了友誼,幫助項伯逃亡。所以,就有這麼一層個人關係在其中,後來在鴻門宴的時候派了大用場。

博浪沙事件以後,你會覺得張良肯定是一個孔武有力、非常敢作敢為的英雄。其實不是。《留侯世家》寫到最後,太史公說:我看過留侯的畫像,他這個人長得像一個漂亮的美婦人,有女子的風姿,而且不是一般的女子,是很漂亮的身姿。所以,張良這個人和他做的事,尤其是刺殺秦始皇,完全是兩個極端。後來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就更多。天下大亂以後,群雄並起,張良就要求回去輔佐自己的故主。他也找了一個韓國後裔當王,來反抗秦國。張良(後來)幫劉邦決勝天下,但是他為韓國軍隊出力的時候,幾乎派不上什麼用場,一籌莫展,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

張良著色像

他的人生什麼時候開始發生變化呢?就是楚懷王讓劉邦入關中,誰先入關中誰為關中王的時候。(當時)劉邦其實也不知道怎麼辦,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結果在河南就撞上了張良。原來在楚懷王的時候,兩個人就認識,而且惺惺相惜。張良當時覺得劉邦這個人不簡單,為什麼?他給別人出主意,別人都覺得他太天馬行空,但是劉邦這個小混混,在當時楚懷王座下的時候,聽張良講話就特聽得進去,所以,張良覺得跟這個人一見如故。後來由於不同的主從關係,兩個人就分開了。現在這個時候是故人重逢,而且大家又有一個共同的、反秦的大目標,所以張良果斷地就把自己原來服務的韓國軍隊撂一邊,跑去給劉邦出謀劃策。然後他就在戰略上給劉邦指了條明路。劉邦原來的想法很可能就是從河南一直往西打,從函谷關進關中,這是條直路,(是)最近的路。函谷關這個地方當然是重兵防守,當年戰國的時候大家就都打不進去,所以張良就給劉邦出主意說,咱們繞一條路,繞到東南的武關,從南陽這個地方斜插入關中。在南陽,張良又用他的計策幫助劉邦打了幾個非常漂亮的勝仗。甚至進入武關以後,秦軍的抵抗本來是想魚死網破的,也是張良用計策給化解了,讓劉邦幾乎兵不血刃地就占領了關中。

張良遇到劉邦就似如魚得水,這就是人的命運,你要遇到什麼樣的環境,遇到什麼樣的領導,你的才能才能夠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張良覺得劉邦的身上似乎是有種天命,司馬遷也是用這樣一種方法,通過張良的口,把劉邦在群雄混戰的秦末大亂當中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他覺得也有很難解釋的一些地方(表達了出來):這就是一種天命。

(之前說到)張良跟項伯之間有關係。項羽聽說劉邦先占了關中又關了函谷關,非常生氣,帶了四十萬聯軍要把劉邦給滅了。結果也是張良通過和項羽的叔叔項伯之間的個人關係,緩和了這場危機,帶領劉邦主動到項羽的軍營負荊請罪,讓劉邦得以死裡逃生。所以這都是張良的功勞。包括後來楚漢相爭到了最後的關頭,臨門一腳看能不能把項羽全殲在垓下,劉邦在後面偷襲項羽,結果都不成功,便調兵遣將,叫彭越、韓信趕緊來會師,十面埋伏把項羽最後給消滅了。(但是)大家都不來,不理他。張良告訴劉邦,到了這個時候他們都想為自己要得最大的利益,(你要)趕緊封王封侯,他們要什麼給什麼,才能讓大家給你拼命。所以這些關鍵時候的主意都是張良出的。

這是條明線,說張良的命運遇到了劉邦以後,會有什麼變化。他一開始刺殺秦始皇不成,好像就是買彩票沒中,然後輔佐自己的舊主,興復韓國不成,遇到了劉邦這個小混混,結果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功名。所以,這是一種命運的奇遇。包括後來劉邦要廢太子,把呂后的兒子漢惠帝給廢了,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在這樣一個也可以說是動搖國本的危機當中,呂后求張良請出商山四皓,給太子站台,最後使剛剛建立的漢朝躲過了一場繼承人的危機。這些都是張良對於劉邦立下的這份基業盡心盡力做出的功勞。

《大家讀<史記>》,韓兆琦/譯註 蒙木/編按,文津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第二條是個暗線。這個故事,非常傳奇。張良刺殺秦始皇不成,(可以看出)他原來是一個衝動型的「恐怖分子」,但後來他的人生怎麼改變了?他有一次在圯橋,遇上一個老頭叫黃石公。黃石公就脫鞋子扔到橋下去,試張良的脾氣,讓他給自己穿鞋。張良就恭恭敬敬地幫老人把鞋穿好,老人就說你到這個橋上來等我,就像神話一樣。結果張良去了三次,前兩次去的時候,那老頭都在這等他了;第三次去的時候,他不等天亮,半夜就去守著,終於把這個老人給守到了。孺子可教!然後(老人)就傳授給他一卷兵法,從此他就開掛了,不做「恐怖分子」,成為一個軍師,一個智多星。

教張良兵法的老人還告訴他,過十幾年以後你還會遇到我的。過了大概十多年,張良果然在那地方看到一塊黃石頭,他覺得這就是那個老人,別人都不知道,只有他知道。他就把這個黃石抱回家了,在家裡供奉他,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和先人一樣供著。他死了以後,還讓家裡人把這塊黃石頭跟他一塊埋了。所以,張良學的兵法,就是太公兵法,黃石公就是黃石頭變的老人。

《名師帶你讀史記》(全5冊),王弘治/著,天地出版社,2023年9月版

這個故事,亦真亦幻,我們如果從常人的理性出發,怎麼去理解這個故事?想想張良這麼聰明的人,他怎麼想。不管(黃石公)有沒有、是不是仙人變的,《史記》書上講,漢朝建立了以後,張良學辟穀,學導引之術,就是修仙,不吃飯,實際上就是想當個隱士。他也看出劉邦對功臣們都不放心。劉邦有一次跟張良一起看到兩個大將坐在沙地上,竊竊私語。劉邦就問張良,他們在幹什麼?張良直言不諱,說他們在謀反,商量著將來自己要怎麼辦,天下都安定了,「狡兔死,走狗烹」,這種事情會不會輪到他們頭上,我們就等著,你發落得不好,咱們就謀反。張良看透劉邦的心思,就一個直球打過去,把劉邦的心思很多人说透了。劉邦就請教張良該怎麼辦,張良再給他處置。所以,這就是用隱逸的方法來躲避主上的猜忌。黃石公這條暗線,好像很離奇、很離譜,但就是最真實的一種君臣關係。張良這個人,他也知道自己跟蕭何不一樣,蕭何一開始就跟著劉邦,與劉邦關係特別好,有私人的交情;而張良是半路加入這個隊伍的,而且腦子又特別好使。他在算計什麼呢?他在想什麼?為了防止劉邦對他的猜忌,他就用了一種隱逸的方法,完全不理世事,遠離政治漩渦。

司馬遷的寫法也很有意思,兩條線索互相之間是呼應的。你的功勞越大,越是要出世,越是要離開這個漩渦,這就是智慧者的無奈,或者說太過於聰明,早就把這一切的內幕都看透了,這是什麼呢?這就是一個聰明人的選擇。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