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鴻市談歷史 · 歷史 ·

威風凜凜的戟,到底強不強,為何使用的人那麼少?

戟的歷史

戟是一種古老的兵器,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 《世本》言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蚩尤是神話傳說人物,可信度也許不足。 《詩經 秦風》:王與興師,修我矛、戟。可見戟的出現時期較早。

近萬個武士俑手持的兵器就是刀、劍、戈、矛、戟等,也證實了這點。

它從最早的冷兵器矛和戈演化而來,矛以刺擊為主,戈以鉤啄為主,古人在實戰中就將矛和戈結合起來,創造了既能直刺又能鉤啄的兵器,這就是戟。

目前發現最早的戟的實物,在商朝就已出現,在河北藁城台西的商代遺址中曾經出土,不過那時的戟還是簡單將矛和戈連接在一起,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而成的戟,在春秋戰國時期,戟已經廣泛列裝,成為軍隊制式武器之一。在1974年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中,近萬個武士俑手持的兵器就是刀、劍、戈、矛、戟等,也證實了這點。

廣泛列裝,成為軍隊制式武器之一。在1974年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中,

戟的形制

說到戟的形制,由於呂布的存在和《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呂布的方天畫戟就是戟的標準形制,實際上這是不準確的,呂布用的本是矛,方天畫戟只是小說中為了突出呂布的英勇而為他特製的兵器,是一種雙刃戟,戟上以畫為裝飾,所以稱畫戟。不光是呂布,唐軍名將薛仁貴的方天畫戟,也是小說家為了突出他的英勇而杜撰的。

在現實中,方天畫戟就是一種儀仗用的戟,這是由於技術原因,用一塊鐵打完整鍛打出一支方天畫戟以古代的條件幾乎不可能,只能兩個以上半成形工件熱鉚拼接,而決定了方天畫戟不耐撞擊只適合做儀仗。

和戈連接在一起,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而成的戟,在春秋戰國時期,戟已經

真實作戰用的戟,也是文物中出土的戟,隨著年代的不同,有多種形制,戰國末期的鐵戟,最初為卜字外形,其後慢慢演化成戟援上翹的雙叉型。到了隋唐時期,雙叉型鐵戟會在戟援的對側鑄出一個與戟援形狀類似,但翹向的方向相反、且較小的小枝。

朝就已出現,在河北藁城台西的商代遺址中曾經出土,不過那時的戟還是簡單將矛

除了長戟和短戟,還有手戟,這是一種投擲類武器,三國時期的猛將典韋除了一雙大鐵戟,還是使用手戟的高手, 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

連孫權也善用手戟: 「(孫權)親乘馬射虎于于庱亭。馬為虎所傷,帝投以雙戟,虎卻廢。」

既能直刺又能鉤啄的兵器,這就是戟。目前發現最早的戟的實物,在商

戟的應用

從戰國到隋唐是戟廣泛應用的年代。

在漢代,戟是軍隊長兵種最重要的武器。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項羽自己也經常用戟, 「自披甲執戟挑戰。」三國時期也有許多用戟的將領, 《三國志 魏志 張遼傳》(遼)披甲執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

從漢到唐,項羽、董卓、劉備、孫權、呂布、典韋、甘寧、李靖、薛仁貴等都留下了使用記錄,呂布轅門射戟,更是傳為美談。

戟這種兵器,在古代屬於特種武器,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一器多用,不過戟對使用者要求很高,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非長時間訓練不能成功,所以武將中使戟的並不多見。

而來,矛以刺擊為主,戈以鉤啄為主,古人在實戰中就將矛和戈結合起來,創造了

真正用戟的高手是典韋。

典韋使戟的記錄,在他一出場就有記載: 門開,(韋)懷匕首入殺永,並殺其妻,徐出,取車上刀戟,步出。可見他用戟是從軍前就已得心應手。

那典韋是否只會用戟呢?肯定不是,亂世中從軍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活,諸般兵器都要嫻熟,這也是常識。

曹操濮陽征呂布時,徵召敢死隊突擊: 太祖募陷陳,韋先占,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

典韋在這場戰鬥中使用的是長矛,撩戟是類似投槍的投擲性武器,並不是指典韋的雙戟。它是這麼使用的:

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

。它從最早的冷兵器矛和戈演化

還有記載: 太祖行酒,韋持大斧立後,刃徑尺。這次典韋拿的是刃長近一尺的大斧子。

根據記錄來看,典韋應該是長短武器都能使用的得心應手, 「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這才是個標準的猛將,而非只是善用雙戟。

度也許不足。《詩經秦風》:王與興師,修我矛、戟。可見戟的出現時期較早

手持雙戟的典韋,戰鬥力應該確實有加成,這可能是因為戟的特性。

戟的重量有記載的不多,典韋雙戟的重量有記錄為: 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漢代一兩是16克,一斤16兩,大致是256克,八十斤的雙戟換算成今天的重量,大致是在41斤左右,單手揮舞20多斤的一支戟,顯然典韋力量驚人。

武器越重,威力也就越大。正史中,典韋的戟並沒有被胡車兒偷走,張繡發動叛亂後,他持戟奮戰,掩護曹操: 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戟的威力在這裡體現得相當明顯,這種特種兵器能夠鎖住敵人的武器,在力大的典韋手裡,一擊就摧毀了敵軍的十來支長矛。

敵軍畢竟太多,突入了雙戟的防守範圍, 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這時已經到了肉搏階段,雙戟失去了作用,所以典韋才 雙挾兩賊擊殺之,余賊不敢前。

典韋奮起最後的餘威, 復前突賊,殺數人,不過畢竟是人不是神,受傷太重, 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三國時期的一員猛將,生命就這樣終結。

世本》言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蚩尤是神話傳說人物,可信

從兩晉到隋唐,戰場上的甲冑越來越重,出現了山文甲、明光甲這樣的重甲。對付重甲不是戟的特長,反而不如簡單易用的矛或馬槊,而對付重甲敵人,側面的小枝已經很難起到傷害,反而成為累贅。

在這樣的背景下,戟逐漸被棄用,到了唐朝,鐵戟已經不是軍隊的常備兵器,僅有極少量將領繼續使用,五代時期和宋代也大致如此。

不過戟並沒有消失,而是保留了下來,造型也越來越華麗,出現了方天畫戟那樣的造型,這是因為戟成為了一種裝點門面的儀仗武器,在隋唐時期,就有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下州以上的衙署才能列戟裝點,官員們更是以能夠列戟為榮。

戟的歷史戟是一種古老的兵器,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
儀仗用戟

儀仗用的戟,造型華型,多帶戟刀,戲曲舞台上的武將手持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作的。

戟的實戰高光時期,其實也就是秦漢時期,其後就逐漸衰落,淪為了擺設。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