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travel新視線 · 旅遊 ·

從《紐約客》的封面中,我們能讀到哪些城市生活?

一張圖片中能表述多少關於城市的故事?

《紐約客》雜誌也許最能回答這個問題

其近百年的歷史為城市雜誌封面設計提供了

許多參考案例

而現在正有一群人通過《紐約客》的方式去想像

城市還能被如何表達?

正如漂泊在北京的人被稱為「北漂」,如果你生活在紐約,你就是一名「紐約客」。

有人說,紐約是世界的首都,是一個文化大熔爐。你可以在這裡看見形形色色的人,不論膚色、不論族裔、不論信仰,都能在這裡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因為它的來者不拒,多元文化的環境造就了它的迷人和獨一無二。

而如果說,什麼東西可以代表這座城市的精神,那必然是這本創辦於1925年伴隨紐約長大的雜誌:《The New Yorker》(紐約客)。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它用幽默的方式報導紐約當地的文化生活,影響了世世代代的紐約人,在美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雜誌典範。即便是在海外,也有眾多的讀者青睞。甚至在巴黎,早在2013年出刊了《巴黎人》( The Parisianer )雜誌,同樣延續了紐約客的封面插畫,每一張都描繪了巴黎人生活的日常。是詩意的,不拘一格的又或異乎尋常的。緊接著,2016年,在日本工作的法國設計師David Robert 和英國插畫師 Andrew Joyce 也共同發起了The Tokyoiter(《東京客》)在線雜誌封面設計項目。人們可以在網站上付費下載自己喜歡的插畫封面作品。每一期封面都經過不同藝術家、設計師設計或插畫師繪圖而成,內容選材都由東京的生活場景構建而成,兩位創刊者希望把他們喜歡的藝術家作品推薦給更多的人們,也傳遞有關東京的人、生活和文化,內容涉及東京的方方面面。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雜誌是一個城市的氣息。而雜誌封面,是一道凝結成形的城市剪影。而興趣相同、相似的人也總會相遇。插畫師們也可以共同為同一個事物進行不同的創意。「就像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眼中的上海也許也是不一樣的。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所以這次上海人,以展示上海為創作出發點,用雜誌的形式去傳遞「有關上海的生活和記憶」。這是項目創始人Benoit對《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封面致敬。因為在Benoit看來,每一個作品,都是藝術家們畫給魔都的「情書」,都代表了藝術家們看待、理解上海和上海生活的個性化視角。

90年代一部火遍中國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一句台詞這樣說:「如果你愛他,請帶他去紐約,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請帶他去紐約,那裡是地獄。」一語道破世界一線都市的繁華與墮落。不可能重演過去的情景,因為場景和人物不可能是同樣。但是有一個內容不變,就是兩個具有相同律動的城市脈搏似乎還是在發揮著強勁的起搏,絲毫沒有見老的跡象。說是不老,哪有不老。紐約獨領世界經濟城市的風騷近百年,上海也曾經是遠東第一大城市,雖有其過去的荒唐,但畢竟是中國的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城市。如果從面貌來看,上海正在展現新的生機和脈動,越發有蠢蠢欲動欲趕超紐約的趨勢。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上海的風景是不一樣的,有時候這種與紐約的不一樣無法比較,指標體系不能並列,這是文化內在的東西。上海的滬劇與紐約百老匯的舞台劇根本是兩碼子事。相信,每一種文化都是世界的,但世界是擁抱多元文化的。各個族裔的和平共處和客觀理智的包容存在才是最好的格局,誰都可以影響誰,但誰都不可能替代誰,這似乎是多元文化並存國家的明顯特點,也是保護個性和維護共性的基本特徵。

其實,上海也是具有多元文化的「灘頭」,是早期先進思想傳播和「帝國主義的樂園」,只有當中國的改革開放把國門向世界開放,中國的上海才真正發揮出其過去的美,與今天相應成輝的靚麗。而去過上海和紐約的人,一生也都難忘那裡的繁華。上海外灘,紐約曼哈頓,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炫目夜景流光溢彩。在這裡24x7,人們都腳步匆匆,到處都是努力拼搏的年輕人,到處都是新機遇。在這樣的都市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藏在工業廠區的行為藝術展覽;午夜12點上映的小語種電影;凌晨4點鐘的大餐……人們享用著大都會的機遇、便捷、包容和繁華,卻也付出著代價:焦慮、污染、擁堵、人與人之間的深度關係很難建立。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就像Benoit說:「我做這個項目首先是基於非常私人化的理由,我喜歡上海,過去5年我經常鑽進上海的大街小巷,體驗城市生活。但是在西方世界,很多外國人還不是很了解上海,更不了解中國。在我來上海之前,我身邊的朋友對上 Heikki 本一無所知,覺得整個中國差不多就是他們從電影中看到的那種老舊的樣子。我希望以一種原創又有趣的方式將它表現出來。讓熟悉上海的人們找到驚喜,讓世界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精彩。」

的確,中國速度給上海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跟紐約比起來,這裡的治安更好,街道更乾淨,嶄新的地鐵四通八達,城市高速貫通東西南北。在上海,雖然有價格不菲的牌照費,但是人們還是樂意擁有一輛車,而且由於牌照太貴,人們寧可一步到位地買一部好車。十里洋場。金融中心。新舊在這裡交替,中西在這裡碰撞。上海比全中國都更「洋氣」更接近西方,但這裡依然存在著古樸的園林、梧桐樹遮蔽的弄巷,和青磚黛瓦的老水鄉。這也就給了藝術家們足夠廣闊的創作空間,匯合成了一個豐富包容的上海。

紐約的摩天大樓是世界文明的,曼哈頓中城那密密麻麻的超高大樓看了很多次後仍然覺得很震撼,高樓們長得都還算好看。以及你在電影裡見到的紅色以及紐約式建築,初見時是很有感覺的。紐約布魯克林區有很多很漂亮的house,賞心悅目。

上海很大,比紐約大很多,摩天大樓雖然沒有那麼密集,但在各個角度圍觀陸家嘴也是同樣震撼。浦西的部分高樓也是可圈可點,但在美感上稍微差了一些。有情調的區域有外灘以及法租界。外灘的華麗是世界上極少數有地方可以媲美的,法租界的小資情調我覺得勝過了紐約。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與上海相比,紐約更加吸引人的是它的文化積澱。位於美國第五大道的大都會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300萬件藏品訴說著人類的過去;高聳的聯合國總部規劃著人類的未來;340萬平方米的中央公園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給人們舒展身心的綠色;布魯克林蜿蜒的街區有五湖四海的藝術家自由生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紐約太擁擠太嘈雜,因為這個城市太貴,所以大家要努力工作慢不下來,所以小資情調少了很多。紐約人不care小資。紐約環境好的餐廳都是比較貴的。

而在上海,小資的成本不高,你可以慢下來。無論是在法租界或者說是外灘,你不用花太多錢都可以享受比較優質的環境與氛圍。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不管有多少分別,上海和紐約依然有太多的共同點。有一點所有的人都會贊同,就是住在這樣的城市裡,「吃」絕對不是一件令人發愁的事。這裡的美食是這樣的豐富多彩。足不出「滬」就能吃遍全國美味,還有日韓,東南亞,法餐,西班牙,義大利,墨西哥,土耳其……紐約亦然。美食不是煩惱,「選擇太多」卻成了我們幸福的小負擔。

作者:Peter ZHANG 咖喱牛

這是製作人Benoit Petrus(中文名沛本諾)5年前在上海第一次吃到生煎包時的情景:

一口咬下去,濃郁的湯汁一下子飆出來。在周圍顧客一片善意的鬨笑中,這個老外覺得既新奇又尷尬,手忙腳亂地去抓餐巾紙……

沒想到,5年之後,在沒有經過任何商量的情況下,一位插畫師通過作品,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這一幕。

Benoit說自己看到這個作品時非常激動:「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剛到上海時的共同經歷,作品生動地表現出了我認為最『上海』的感覺。」

這幅作品,正是由Benoit發起的The Shanghairen(虛擬雜誌《上海人》)項目的入選作品之一。

從今年年初開始,Benoit發起The Shanghairen項目,廣撒英雄帖,邀請藝術家們借鑑美國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標誌性的插畫封面,用創意插畫的形式,來表現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情和無窮魅力。迄今為止,The Shanghairen已經收到70多位中外插畫藝術家的作品。11月1日-12月1日,部分畫作將在衡山·和集展出。

在Benoit看來,每一個作品,都是藝術家們畫給上海的「情書」,都代表了藝術家們看待、理解上海和上海生活的個性化視角。透過不同年齡、不同國籍、不同身份、不同喜好的插畫師們的豐富視野,相信每一位生活在魔都的觀眾都能從中產生共鳴和驚喜,找到屬於自己的上海瞬間。

作者:Yulong Lli

「上海最迷人的地方總需要花一點時間來思考和探索。」

Yulong Lli既是居住在上海的自由插畫師,也是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學生。他是Hiii Illustration 2016 best of best, 3X3 illustration annual, Communication Arts illustration annual和ADAA的天才獎等多項國際大獎的獲得者。

他的插畫風格融合了上海東西方的文化,並從復古海報、現代主義和圖形設計中汲取了靈感。這次他選擇以石庫門弄堂的故事來表現上海這個主題,露天理髮攤、曬衣杆、三輪車,很多老上海的瑣碎細節已經慢慢消失在了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但這些卻是令他心動的情節與靈感的源泉。

《The Shanghairen》記錄下此間的美好印象,不只為回憶與銘記,也是對未來的無限期待與熱忱嚮往。

一條黃浦江,把上海分為霓虹璀璨的浦東,和歷史底蘊的浦西。而無論浦東浦西,這裡有著骨子裡的優雅和講究。上海是洋氣的,這洋氣不只是骨子裡的精緻,也在建築上可見一斑。畢竟啊,百年歷史看上海,這裡有最好的中西合璧。

撰文:爆爆
編輯:劉帥

copyright © 2019 NYTimes Travel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