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明年 · 歷史 ·

古代歷史上的「神回復」有哪些?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熊通攻打臨近的隨國。隨國國君還納悶,畢竟近來和楚國雖然算不上和睦,但是也算和平相處了,並沒有起什麼衝突,於是他派使者去和楚國談話,說:「我們沒有罪。」楚武王的回覆不僅讓隨國無話可說,更是在後世一直流傳,他是這樣說的:

「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翻譯一下就是:我是蠻夷,現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我們楚國還有點實力,也想到中原和大家交流交流,希望王室能給我加尊號。

當時的楚國在中原看來確實是蠻夷的存在,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楚武王竟真的以「蠻夷」自居,為楚國謀福利,楚武王想讓隨國到周王室那裡走一走,為自己求個尊號,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出。而楚武王之所以盯上隨國國君,是因為隨國是漢陽諸姬之首,在周天子那裡還能說得上話。

隨國當時並沒有實力和楚國硬碰硬,於是隨國國君就到洛陽走了一趟,當時的周天子是周桓王,周桓王雖然能力不行,但還算硬氣,怎麼可能會答應楚國的要求?隨國國君回去後將周天子拒絕加尊號的事情告訴了楚武王,楚武王一氣之下自立為武王。

楚武王的要求雖然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但這段對話卻流傳至今,成為著名的神回復,說起來可能也是楚武王沒有想到的。不過更讓楚武王沒有想到的是,歷來被中原視為蠻夷又以蠻夷自居的楚國,也會遭遇別國毫無理由的進攻,也有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對話,堪稱神回復。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以蔡姬改嫁為由領著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國攻打蔡國,然後繼續浩浩蕩蕩南下,準備攻打楚國。楚成王知道後很是奇怪,這是咋了,突然這麼多諸侯國要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者去和聯軍交涉,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這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出處,楚成王的意思很簡單,這樣無緣無故攻打楚國站不住腳啊。齊國和楚國距離那麼遠,又沒有什麼矛盾。

齊桓公還真的就是沒有什麼理由攻打楚國,他就是從前一年開始謀劃攻打楚國,但是師出無名,一直找不到藉口,這一次純粹就是借著蔡姬的事情攻打蔡國,解決了蔡國,直接就面對楚國了,反正來都來了,理由可以現想啊。這不,管仲很快就想到了理由,說: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當初召公和康公已經給了齊國征伐不聽話的諸侯國的權力,你們楚國也在征伐的範圍之內,所以自然算不上風馬牛不相及。而這次攻打楚國也是師出有名的,有兩個理由:

其一就是楚國不再向周王室進貢本應該進貢的包茅,其二就是當初周昭王南征沒有回去,死在了漢水,基於這兩點,齊國率領諸侯聯軍來向楚國討要說法。

這兩個原因初看沒毛病,但是細細一想就經不起推敲了。周平王東遷以來,還有哪個諸侯國乖乖地把該進貢的都按時按量進貢的呢?即便是齊國自己也做不到。

如果說楚國不進貢這件事還可以算作一個討伐的理由,那周昭王南征不返就更有意思了,當初周昭王有過三次南征,深入荊楚之地,而三次都沒有占到什麼便宜,並且一次比一次損失大,第三次更是直接全軍覆沒,連周昭王也死在了漢水。

不過周昭王南征不返是在公元前977年,距離齊桓公這次討伐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這個時候才想起來討伐楚國是不是反應速度也太慢了些?所以楚國的使者也不甘示弱地說: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周昭王的事情,你們去漢水邊問啊,問我們楚國有什麼用?齊桓公也不好再說什麼,但是他們並沒有回去,還是繼續向前,反正不可能就這樣回去,他們駐紮在陘地,既不回去也不前進,就在楚國的邊境那裡等著。

楚成王一看這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思啊,又讓屈完到聯軍那裡與齊桓公交涉。齊桓公帶著屈完檢閱聯軍,然後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這要是遇到的是別的諸侯國,可能就被震懾住了,但是楚國從來就沒有怕過,它向來不按常理出牌,屈完說: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這意思就是:你要是以德服人呢,沒有不服的,但你要是想靠武力攻打楚國,即便人數再多,楚國也是不怕的。

齊桓公還真是沒有遇到比楚國還難纏的對手,雙方交涉到最後就訂下了一個盟約,然後齊桓公領著聯軍回去了,屈完也回到楚國交差。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